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红群 《理论导刊》2013,(8):43-44,92
以民生为视角,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民生的社会主义。民生的社会主义,就是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常议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以民生为研究范式,民生的社会主义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民生的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拓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深化。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即对其的发展。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归根于科学社会主义,并对其实现了创造性的生长和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版、现代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结果。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因而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实践也意味着其所产生的普遍性经验将促成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让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1世纪焕发出更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代表着历史潮流,站在时代前沿关口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棚户区改造是当前老工业城市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仅有助于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是城市价值再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目前,棚户区改造仍面临着资金不足、社会稳定风险较大等诸多困境.徐州市兼具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性城市双重特征,其棚改的成功经验对于其它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承与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传承与超越,是实现中国人民解放与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承与超越,是实现中国人民解放与幸福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传承与超越,是实现中国人民解放与幸福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鲜明特色是对人民利益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利益需求在内容与形式均在不断发生变化,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效的评价尺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科学的战略选择,持续发展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主义》2021,(2):36-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省思。其中,在发生论层面,以大历史观的宏阔视野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理路;在结构论层面,以唯物辩证的缜密思维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体系;在特征论层面,以鲜明坚定的政治清醒宣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发展论层面,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厘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向;在价值论层面,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在一定意义上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伴随着民众的期许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趋于成熟,中国梦从生成、发展到成为全民共识也经历了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完善以及承载着民众的动态期许,中国梦在一定意义上是民生全面发展之梦。文章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梦在历史坐标、发展动力以及群众基础上的契合点,强调要在深入了解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两者在理念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互动维度上进行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8.
包雷 《学理论》2008,(9):40-42
人民在国家中占什么地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坚持什么制度的根本标准。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专题论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始者的毛泽东,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性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处理好"中"与"外"、"古"与"今"的关系;科学性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众性是指在坚持文化内容源于人民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人民的功能。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的深度延伸和广度扩展,是坚持与发展共在、继承与创新共存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最近,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阎树群教授撰著的《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11.
李小辉  罗春梅 《求知》2013,(4):22-24
人民群众既属于政治概念,又属于历史概念。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中国,人民群众所指范围广泛,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而且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群众观,  相似文献   

12.
面对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内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结合具体境遇得出了系列逻辑贯通的科学社会主义论断。但结合资本全球积累结构的演变来综合反思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历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认知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对称积累的历史格局下,社会主义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已本质地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边缘落后国家的历史规定,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坚持基本原理与时代创新的内在统一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拓发展,必须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最新展现。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满足,从幸福经济学视角,幸福有其评价的标准。从民众幸福的角度来厘清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民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几句杂感,不连贯、没有逻辑。很愿意来这里参加这种会。来了就是学习,用心学习、思考,很苦,很苦,但苦涩之后,余味甘甜。我想起了小时候,60多年前,我们家乡不仅清明要扫墓,冬至也要扫墓。扫墓时,有钱人、大户人家会有不少贡品,其中有一种发面烤饼,很好吃。穷人家的孩子来了,在墓前磕个头,可以领一  相似文献   

15.
确立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认清"两个主义"各自的本质,进而在思想理论基础、社会制度设置、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剖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借鉴,为我所用,也有助于我们划清"两个主义"的界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  相似文献   

16.
庄百鹏 《党政论坛》2012,(4):12-14,1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等不同时期,一直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民生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首要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王娜娜 《学理论》2009,(4):32-33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虽然也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并没有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二者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具体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整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当然二者也不是毫无联系、彼此完全分割的,二者的联系点就在于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在海兴大厦联合主办了"社会主义理论前沿问题高层论坛·2011"。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来自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冬梅 《理论探讨》2007,2(2):26-2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发展的特殊性上解读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概括起来就是,科学把握各方面重大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不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实现的,恰恰相反,它是在现当代全球化的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全球化攻略,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挤压下被动回应的逻辑体现.与传统社会主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危机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兴起的,是逐步地、自觉地、全面地、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社会主义.用全球化视角省察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流变,我们得到深刻的启示:在全球化面前的得与失与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重新把社会主义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是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走向当代形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