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鹖冠子》中讲了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是治病于未发,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是治病于初起,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这个“良医治未病”的故事,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同样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典《鹖冠子》中有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  相似文献   

3.
<正>昔日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  相似文献   

4.
正据历史记载,名医扁鹊有两个哥哥,大哥医术最高,能在人生病之前看出前兆,并及时预防;二哥其次,能在病症迹象出现后及时治疗;而在人病入膏肓时发现并医治的扁鹊,反而是医术最差的。大邑县纪委副书记郑志林觉得,谈话的作用就像是大哥一样,找到违纪的前兆。  相似文献   

5.
治病之道     
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位最好?"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可为什么你最有名?"  相似文献   

6.
史载,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扁鹊认为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言:“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名气只及于乡里;而自己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群众以为自己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誉天下。”  相似文献   

7.
政绩观作为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与否不仅反映党委"一班人"的价值取向,也关乎部队全面建设,因此领导干部如何树立科学政绩观也成为当前部队建设的一个焦点问题。《鹖冠子》一书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皆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 “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很好奇,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  相似文献   

9.
正反"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对凸显出的作风问题,要对症下药,治已病。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要"治未病",防范于未然。一、"治未病"要树立忧患意识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分别指出蔡桓公病在皮肤、再到肌肉、进而到了肠胃,蔡桓公听不进扁鹊多次"不治将恐深"的劝告,一口咬定"寡人无疾",结果病情由"腠理"之疾而至一命呜呼。蔡桓公因没有对"小疾"引起重视,没有"治未病"的忧患意识,结果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今年8月在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的讲话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借鉴其中的经验。据史书记载,扁鹊三兄弟都精于医术,但扁鹊自己却认为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扁鹊言:“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  相似文献   

11.
温馨提示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吴仪同志曾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丁华乾 《当代党员》2006,(11):51-51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13.
正1997年秋天,笔者为我们淮安筹备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的事赴京到朝阳区三里屯拜访曾当过周恩来的保健护士、刚从中央文献研究室离休不久的郑淑芸女士。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多次交往,彼此之间很熟悉,因此就在她的家中攀谈起来。郑淑芸的丈夫崔长庚问我:"周恩涛是总理(周恩来)什么人?""是总理同一曾祖以下‘恩’字辈的老大,总理喊他大哥。"我告诉崔长庚,"你问他干什么?""我姐姐崔青云嫁给周恩  相似文献   

14.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3-33
正钱钟书身体多病,但是,他从不忌言生死,总是乐观面对。杨绛先生说,他是个乐观的人,对生死自然规律看得很明白。大年三十,人家打电话来拜年,他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啦,要死啦。"他不喜过生日,说:"祝寿祝寿,我看是促寿。""‘祝寿’可以‘促寿’,‘延年’能使‘厌年’,此又物极必反之理也。"你安慰他病会痊愈,他答道:"长寿乃《西游记》车迟国和尚所谓‘长受罪’耳。乃蒙善颂善祷,‘美意延年’,愚夫妇无以报称,唯有祝体健笔健,健饭健步,‘老子犹龙’,不负斯语。阿门。"  相似文献   

15.
醒悟     
正公车改革后,公出下乡也得开私家车了。这天,我开着私家车刚陪局长下乡回来,就接到妻子的电话,让我接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我正犹豫怎么办,局长也听到了妻子对我的"指示",对我说:"都下班了,你就直接去吧,再说咱们也顺路。"我连声表示感谢。儿子上了车,局长逗了他几句,然后对我说:"咱们系统要教育职工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你知道吧?"我愣了愣,嗫嚅地说:"还真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己。”意思是说:“‘知人’而‘治人’容易;‘知己’而‘治己’就困难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干部中,往往“忧他”者甚多,“优己”者甚少。正如有的同志对公款吃  相似文献   

17.
"我踏进社会五十多年了。在这五十多年中,‘傻瓜’的徽号和‘学生腔’的讥讽是不断的,我始终不改。因为我最厌恶的是‘世故甚深’、‘暮气沉沉’和‘老气横秋’,那就不能不喜爱‘傻瓜’和‘学生腔’。"这番话出自1971年3月章乃器写给周恩来的万言书中,当时他已74岁。"我所欠缺的就是不会喊‘万岁’……我认为歌颂一个人总应该用点脑筋,举出具体的事实加以肯定。空喊  相似文献   

18.
正听说要采访,夏家骏首先向本刊记者开起了玩笑:"你们这是要考我啊!"一句话,顿时让现场气氛活跃了起来。夏家骏是历史学者,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他也是官员,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他以研究清史扬名学术圈,以敢讲真话、为民代言被大众所知。他的不少书,署名颇有讲究,署的是"夏家餕",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书是盗版的。他告诉本刊记者:"我写普通书就用‘骏’,深一点的书就用‘餕’。"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文苑》2013,(1):13-19
在一个饱经战乱的废墟上建设一个新中国,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必须团结全国人民,凝聚各方面政治力量。这就要求开国领袖必须有宽广的胸襟和气魄。1949年时的毛泽东,就表现出了他作为开国领袖的博大胸襟。"这是一件大事"1945年7月,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毛泽东和黄炎培有这样一段对话。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3月12日,作为双鸭山市经济开发区东岗村第一书记,我在村党组织生活会上建议:"从今天开始,组织生活会上不再称呼‘官称’。我先打个样儿,请大家不要再称我‘洪书记’,而是叫我‘洪志强同志’。"话音刚落,就有人提出异议:"我们叫你‘洪书记’这么长时间了,难道都错了吗?"我跟大家解释:"大家以前那样称呼我没错,至少体现了你们对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