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喜爱传统习俗和民间风情的北京市民,今年春天又欢快地领畧了阔别二十多年的逛庙会的情趣。最盛大的地坛公园的文化庙会在二月的十二天内就接待了六十万人次。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每年春节(一般在公历一二月间)逛庙会是北京市民的传统习俗。据说庙会起源于寺庙的祭神活动。以后神庙的附近出现了集市,逐渐形成庙会。地坛与天坛相对应,建于公元一五三○年,系封建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主要建筑物有拜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烧香拜佛的迷信渐消。而今在地坛举办的文化庙会成为生动的北京民俗展览。庙会包括有传统的民国工艺品、节日商品、地方风味小吃,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再现了北京古老而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2016,(4):48-49
正京韵声动,红龙齐舞,财神跳加官。伴着神鼓擎天,群猴欢跃,"2016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在一派洋洋喜气中隆重登场。作为北京恢复最早的庙会,地坛庙会以正宗地道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全国,蜚声海外。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北京民间人气最旺的春节盛会。"北京地坛文化庙会·台北之旅"曾于2014年和2015年成功举办过两届,其与"台北灯会"等活动交相辉映,已成为台北民众翘首期盼的春节盛事。本次第三届活动于2月  相似文献   

3.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北京的现代文明。龙潭庙会的舞龙舞狮,厂甸庙会的高跷比赛,东岳庙会的民间绝艺,地坛庙会的花会表演……老北京人传统过年的民俗活动即将在各大庙会上一展新姿。  相似文献   

4.
邓英英  王鹏 《传承》2011,(27):60-61
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庙会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庙会文化,其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地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琳 《前沿》2013,(13):199-200
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是民俗生态保护.做好民俗档案工作,为民俗建立完整的档案对民俗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俗档案工作仍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民俗档案工作缺乏统一规范的业务标准.加强民俗档案工作应确立档案部门在民俗档案工作中的核心指导地位,建立和完善民俗档案工作业务体系,促进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民俗档案馆藏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魏阳竹 《传承》2011,(22):63-65
在庙会研究中,人们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小山村的庙会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甘肃省甘谷县善化寺庙会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俗特征。善华寺庙会管理和流程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庙会所需费用都是由甘谷县蒋家湾村周围的二十八村庄的村民自发提供的,善华寺庙会是具有很强自发组织性,其庙会也是民间信仰务实性体现。  相似文献   

7.
魏阳竹 《传承》2011,(8):63-65
在庙会研究中,人们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小山村的庙会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甘肃省甘谷县善化寺庙会的民间信仰及其民俗特征。善华寺庙会管理和流程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庙会所需费用都是由甘谷县蒋家湾村周围的二十八村庄的村民自发提供的,善华寺庙会是具有很强自发组织性,其庙会也是民间信仰务实性体现。  相似文献   

8.
闫庆来 《前沿》2010,(6):143-146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各种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也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庙会,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庙会的宗教性承载着河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庙会的群众性是河南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庙会的时间节庆性为河南民间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庙会的市场效应为河南民间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庙会保护与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应该共同思考,不能孤立看待。  相似文献   

9.
正201年8地年坛12文月化2庙8会日""第在台八湾届高北雄京开特市色,周让暨民2众018近距离体验京味京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活动由北京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主办,北京东方妙汇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活动分为地坛庙会小吃街、非遗传承及创新工艺展、文化展演、工艺制作互动教学和魅力东城图片展五大板块,集萃了40余个传统文化项目。主办方北京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董事长彭湘在致辞中表示,庙会作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地坛文化庙会最具北京特色,浓缩着正宗的北京味儿、展示着老北京特色与独特的人文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准、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抓手.就是要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1.
民间玩具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各种民俗活动中孕育而生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一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根植于民俗节令之中,带有生活习俗的烙印,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俗底蕴。  相似文献   

12.
连远斌 《前沿》2014,(3):197-198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民俗体育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游神赛会”是潮汕民俗体育文化典型实例,也是休闲民俗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体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必将提高我们对民俗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对民俗体育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13.
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民族地区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研究连片地区民族之间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武陵山片区苗族、土家族民俗体育为案例,从武陵山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十分重视节庆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客家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南迂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经济结缘并非始于今日,即便是在北京这个文化古都,即便是在文人耻于言利的年代。今天赚足"老外"眼球和钞票的琉璃厂就是由始建于1917年的海王村公园演变而来的,那里曾是老北京古玩、书画、金石、照相、琴室聚集的场所,如今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品市场。在民间,老百姓也自有其文化经济生活,例如旧时京城春节时的厂甸、庙会,除了民间艺术品的经营,其形式本身已成为文化经济生活的传统,并传承至今,形成今天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吗?距离春节还有两个多月,庙会摊位拍卖就已一棰定价,随着节日期间几万元一个摊位的成交,谁又能否认京城文化产业的巨大商机和潜力呢!  相似文献   

16.
7月24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会议对《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草案)》进行了一审。这是全国首部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为规范对象的立法,也是本市文化立法历经多年探索后的一次突破。立足基层,找准立法定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而文化内涵广泛,文化需求的个体差异度非常高,也缺乏基本的评价标准,如何把握政府职责的"边界",找准"定位"成为文化立法面临的首要问题。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规范对象是出于三个考量:一是广泛性。社区是最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地方,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能不受收入水平、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局限,为较广泛的对象提供文化服务。据统计,2011年全市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内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就达45万余场次,吸引6000万人次参与。二是基本性。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  相似文献   

17.
岳永逸 《思想战线》2005,31(3):95-102
改革开放以来,与河北C村娘娘庙会相关的起源传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现今国家话语控制下的乡村社会,原本以解释敬拜实践为核心的乡村庙会起源传说被仪式实践强化、再造,二者再在主流话语对乡村庙会的"民间文化-迷信"两可表述的裂缝间,共同型塑着地方社会,进行着地方社会的结构过程.由对此个案的民俗志研究,可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初步指明"民俗作为一种过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在‘有’上下功夫,在‘好’上做文章”的文化工作总体思路,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建成了县级骨干文体设施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一是高点定位打造县城文化中心。把县城文体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稳步推进场地场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投资915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集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为一体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县城区休闲娱乐健身广场、勐海英茂公园.城区骨干文体设施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9.
傅关福 《今日浙江》2009,(22):53-53
近年来.婺城区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走出了一条“文化育文明”的创建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课题组 《人大建设》2014,(10):13-16
<正>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着眼和改善文化民生,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民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这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载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文明社会风尚、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