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东方》2020,(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来,因其对于中国和世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成为学界研究热点。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复杂形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对于进一步探寻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在今年五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意义深远的主旨演讲,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了广泛共鸣。此次高峰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带一路"承载着推进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使命,成为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创新与重要实践。"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工程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  相似文献   

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当今时代、引领世界潮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与社会变革并驱、全球性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其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深刻思想内涵。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很多努力,不仅倡导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与亚洲、非洲、拉美多国探索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在新时期,一要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以考察国际社会现实为前提,以中国文化精髓充实内核;二要加快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积极倡导践行新义利观,夯实新型合作基础;三要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信念。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的战略构想与外交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数互相交错的力形成的合力造就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能够形成历史合力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推动、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保障、交流互鉴理念的文化支撑以及优美自然环境的生态守护等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张耀军 《人民论坛》2023,(22):101-10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普遍安全、推动文明包容互鉴依然任重道远。“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体现了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良性互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愿景。“一带一路”与三大全球倡议既在核心理念和总体目标上一脉相承,又在重点领域和治理逻辑上各有侧重,两者协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中国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行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逆全球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抬头,面对区域合作碎片化、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等问题的威胁,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当前世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同志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在近年来开展的内政外交活动中,施展了中国特色智慧的张力。运用国际视野的全球思维,敏锐把握世界大势;运用求同存异思维,积极推进世界多样性发展;运用独立自主思维,力争建立平等公正的世界秩序;运用后发优势思维,激发后现代新兴经济体跨越式发展;运用大国思维,既高风亮节又谨慎细心地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关系,力图突破西方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藩篱。通过综合运用国际合作思维和互联网+等先进手段,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格局,引领各国人民搭上快车道,加速进入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10.
《上海支部生活》2020,(8):26-27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危害各国人民健康安全,全球疫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和沉重压力。实际上,这次战“疫”不仅是对中国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全世界的一次大考、人类整体的一次大考。随着疫情的深度蔓延和疫情防控难度的不断增大,中国战“疫”不仅为世界构筑了一道坚实防线,同时也为这场“大战”“大考”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了生动诠释和深刻解读。  相似文献   

1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当今时代、引领世界潮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与社会变革并驱、全球性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其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深刻思想内涵。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很多努力,不仅倡导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与亚洲、非洲、拉美多国探索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在新时期,一要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以考察国际社会现实为前提,以中国文化精髓充实内核;二要加快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积极倡导践行新义利观,夯实新型合作基础;三要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信念。  相似文献   

12.
13.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哲学命题,是对世界发展客观形势的哲学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和谐哲学",扬弃"斗争哲学"。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及发展趋势,从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被联合国多次会议决定确认,构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支配的全球空间是一个混沌和失序的去人性化空间,其表现在:中心-边缘的经济结构影响了人类的普遍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碍了人类的普遍交往;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索取瓦解了人类生存的自然根基.时代呼唤一种全新的全球空间秩序,以改变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虚假的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全球空间正义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阐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先后6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是具有全球视野、人类情怀的大格局,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与海内外中华儿女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相融,也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相互联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华侨华人堪称一支可资倚重的独特力量,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7.
1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新发展理念是从关切现实问题角度出发,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智慧,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现实价值、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共商、共建和共享为核心,为化解资本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分裂以及由贫富差距加剧所引发的扭曲社会样态;以互利共赢,合作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走向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繁荣为旨归,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致力于弥合由于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所引起的"中心—边缘"的对立与冲突;以中国传统智慧的"互系性通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为全球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对于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创人类和平发展大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重视发展对非关系,致力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然而,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多重构建,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表述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构建提供了遵循。其具体思路包括:坚持平等权力观,打造中非政治共同体;践行正确义利观,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弘扬文化共兴观,打造中非文明共同体;倡导新安全观,打造中非安全共同体;构建绿色生态观,打造中非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政党责任,包含意识形态责任、政治责任和治理责任,三个维度贯通政党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政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多重逻辑耦合关系,但也存在多方面的逻辑困境。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实践者,其国际引领责任在意识形态、政治、治理三个维度得以充分彰显,并进一步延伸和体现为“程序性责任”,在多层次、多环节展开。中国共产党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责任,需要把握好责任义务与权力利益、政党责任与国家(政府)责任、国内责任与国际责任、引领责任与共同责任等关系,秉持公平正义,发扬斗争精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左翼政党交流合作,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