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法国宪法原则的"世俗性"因为近年涉及穆斯林服饰的判例而受到限制宗教自由的指责。但这些指责背后存在着误解法国"世俗性"斗争面向、把"世俗性"等同于政教分离的问题。法国的"世俗性"原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斗争性的原则,因此区别于英美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政教关系模式。在"世俗性"形成的第三共和国时期,政府采取各种立法措施以降低天主教会的政治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同时巩固了共和政权、保护了个人相对教会的自由。世俗原则列入宪法后,在法律实践中主要作为限制国家权力的规范,可在特殊场合,如学校,承认教师对学生服饰的管理权。从结果上看,确实是少数宗教的成员成为法律限制的对象。法国社会本身排斥宗教因素之表象、成为新国民认同的"世俗性"以及作为正式组织之教会的缺失才是令问题变得棘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S.A.S.诉法国"案涉及法国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穿戴蒙面服饰是否违反《欧洲人权公约》的问题。在本案中,欧洲人权法院修正了相关判例法,驳回了法国有关穿戴蒙面服饰与性别平等和人性尊严相关的主张。尽管如此,法院还是以比较宽松的标准通过了对法国立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一方面,法院对公约限制条款进行扩张解释,支持了法国以"共同生活"为限制理由的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在评估立法禁止蒙面服饰必要性的问题上,法院保持司法克制并授予法国宽泛的自由裁量余地。欧洲人权法院扩张解释和司法克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欧洲社会现实、缔约国对特定国内情势下的社会政策选择以及欧洲人权法院与缔约国关系,是欧洲人权法院扩张解释和司法克制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田伟 《德国研究》2021,36(1):59-77
在政教关系问题上,德国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友好型政教分离.这种模式确立了国家对宗教的"干涉禁止"和"认同禁止",但反对国家对宗教的"漠视诫命"和"行动禁令",其基本态度是既确保国家与宗教在制度上的分离,又允许甚至鼓励二者之间的"交互关注与合作".在法律原则上,友好型政教分离体现为国家对待宗教的"兼容开放型中立"和"供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长期面临着各种恐怖主义威胁,并且这些恐怖主义威胁的种类和特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立法、健全组织机构等加强国内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双边、多边的国际反恐合作,将其作为有效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的必要手段.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使恐怖主义的根源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以及各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立场使国际反恐合作复杂化,决定了反恐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法国一直饱受恐怖主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冷战以后宗教极端恐怖主义势力不断壮大,对法国和整个国际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多年来法国的反恐战略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期更好地保护国内安全和海外利益。法国的反恐战略在汲取多年反恐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极具法国特色并取得过相当大的成功。而2015年发生的多次恐怖袭击也暴露了法国反恐战略的缺陷,既有技术层面的缺失,也有社会方面的深层矛盾。法国反恐战争的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2017年底,在多方力量的联合打击下,"伊斯兰国"(IS)在中东的"根据地"丧失殆尽,国际反恐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在此背景下,IS向全球扩散开来。基于地缘、人员等因素,东南亚地区并非IS全球蔓延的核心区域。然而,从地区视角看,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威胁正不断上升,并处于地区恐怖主义的"第二波高潮"之中。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与IS的网络化、扁平化转型同步,地区恐怖组织结构分散化,恐怖袭击家庭化,招募对象年轻化,招募方式网络化。同时,东南亚恐怖主义与地区问题复杂交织,呈现共生化、扩散化的新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东盟及东南亚各国在多边、双边和国内层面都采取了诸多的应对措施,如海上联合巡逻、情报分享等,但仍显不足。东南亚各国应着眼反恐立场的协调、国内冲突的解决、边境安全的治理、反恐的全面性与针对性等问题,加快推进地区反恐机制的深化,立足"双轨"协调与合力反恐,以更好地遏制地区恐怖主义的滋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9·11"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南亚,将之视为反恐战争的"第二战线".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中,美国着重于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袭击,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几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联合进行反恐军事演习.  相似文献   

8.
后"9.11"时代,德国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驱动力来源于其作为成员国应当履行的《联合国安理会1373号决议》以及欧盟《打击恐怖主义的框架决定》所规定的反恐义务。德国独特的宪法制度对其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路途选择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即通过修改本国的刑事和行政法律制度来应对恐怖分子的威胁。德国反恐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对《刑法典》的修改、增强情报部门之间的合作、扩大情报部门的权力、扩大披露德国公民生物特征信息和外国人信息的范围、增加航空当局保卫机场等敏感地区的权力等七个方面。实践表明,德国的反恐法律改革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论俄罗斯在车臣的反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江涛 《俄罗斯研究》2003,(1):44-47,95
前苏联解体后,车臣问题成为危及俄罗斯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严重隐患。莫斯科人质事件说明,在“9·11”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新范式。在世界各国政府联合反恐的国际背景下,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恐怖主义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俄车臣反恐战略应定位于瓦解民族分离的思想体系、全方位拓展车臣决策的外交空间以及建构国内反恐机制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国"是当前世界上最新型的恐怖主义组织,尤以强大的渗透力、狂热的吸引力、广泛的传播力而著称。在泛伊斯兰背景下,"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外溢效应很快波及印马菲泰等穆斯林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国家,使东南亚迅疾成为"伊斯兰国"渗透的主要地区之一。"伊斯兰国"通过招募成员、媒介宣传、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渗透方式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严密的扩张网,使该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恐怖主义威胁,使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本研究就"伊斯兰国"在东南亚传播与扩张的主要方式、影响,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应对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形成有其特殊条件,是多种矛盾层累式构造的结果。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族群社会结构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族群矛盾构成了东南亚恐怖主义的基座。伊斯兰复兴运动衍生的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以及基地组织在东南亚的扩散和"演进"成为东南亚恐怖主义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给穆斯林带来选择困境,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同样需要抵制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教"污名化"的侵袭,反而为极端组织的成长提供了生命力。因为情势的不同,东南亚各国的反恐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固化了层累式构造的矛盾,影响了反恐行动与反恐合作。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东南亚成为全球反恐的第二战场。该地区恐怖主义的国际化与地区网络化趋势的发展,形成了整个地区范围内采取集体行动打击恐怖主义的必要性。本文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出发,认为集体行动的逻辑导致了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反恐战争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战争是主权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反恐战争自身的内在矛盾及其负面后果的扩大,恐怖主义兼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双重特点,个别国家在反恐战争的目标中加入了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并奉行单边主义、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9·11"事件爆发以来,由主权国家发动的几场反恐战争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住恐怖主义泛滥的趋势,而且自身也已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4.
九一一事件后,公共外交在反恐中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美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通过各种公共外交项目拓展外交渠道和资源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社会接触和增进利益功能,有助于公共外交实施者和反恐怖主义者获得别国目标受众的信任与合作,遏制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削弱恐怖组织在地方社区的动员能力,推进情报搜集等任务,以及在国际社会唤起更多反恐共识。同时公共外交在发挥反恐作用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局限,比如公共外交的"柔性"方式与目标受众的信任倾向带来的制约,以及美国政策失误带来的信誉问题致使其巨大公共外交投入常常被当地反美情绪抵消等。实施"可信的公共外交"有助于相关国家增进反恐有效性,团结和动员伊斯兰社会和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战胜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5.
国际社会在治理恐怖主义的过程中存在价值破碎化现象。如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持国家主权不应是国际反恐行动的屏障,而且试图以政权更迭和民主移植的方式达到消除恐怖主义的目的;而以中国、俄罗斯为首的非西方国家则坚持反恐不能以削弱国家主权为代价,需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等特殊性。从承认理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尊重其他国家的国家主权和要求捍卫人权属于"薄的承认",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特身份属于"厚的承认"。文章认为,恐怖主义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价值破碎化现象,主要源于不同国家在反恐过程中对待"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的不同态度,这种破碎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这种不同态度。西方国家虽然强调个人层面的"薄的承认",但只是选择性地、甚至拒绝给予非西方国家国家层面的"薄的承认"和"厚的承认"。与之相反,非西方国家则在反恐过程中淡化个人层面的"薄的承认",坚持认为国家相互给予国家层面的"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不可或缺。国际社会在治理恐怖主义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破碎化现象,不仅妨碍了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有效治理,而且有可能对国际秩序的稳定造成冲击,其所带来的后果甚至比恐怖主义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浅析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以来,美国与东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反恐合作.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基于双方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威胁和调整彼此间关系的共同利益需求,然而,美国与东盟之间在反恐侧重点、主权权益和战略目标上的矛盾将影响双方反恐合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在暴力恐怖犯罪中的根源性作用愈发凸显,旨在预防和消除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去极端化"方案普遍成为各国反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从2014年起先后推出三项反恐计划和四批"去极端化"行政举措,逐步构建起了涵盖面较广的一套"去极端化"方案。本文主要就法国"去极端化"方案的推出背景、形成过程与经验教训做一简要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9·1 1”事件后德国在全球反恐运动中的立场、角色和主要表现 ,分析了德国反恐怖主义政策的特点、缘由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国际影响。文章认为 ,德国的特殊历史和它在国际体系中尤其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在后“ 9·1 1”时代的反恐怖主义运动中分外引人注目 ,它的各项反恐怖主义措施和行动必将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反恐运动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强调 ,德国在反恐运动中折射出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为我们认识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提供了参照 ,值得进一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反恐怖主义问题上,如何从恐怖主义的发展过程入手,以非强制的手段遏止本土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反恐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对此,一些国家引入"反激进化"概念以深化相关研究并完善政策措施。近十年来,反激进化工作得到迅速推进,但许多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涉及"反激进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维度——反对什么、怎么反对、如何合作。本文选取英国"反激进化""预防战略"进行案例研究,基于上述维度对该战略的阶段性目标设置、对象指向性实施路径,以及针对"合作困境"的妥协性做法进行具体分析,尝试在非"单一反激进化模式"的情况下,归纳超越特定情境的"反激进化"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试论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恐怖主义有各种类型,当代恐怖主义发展具有七大特点.恐怖主义是当代国际社会的恶性肿瘤,非动大手术不可.反恐斗争极为艰巨复杂,在反恐斗争中,应注意目标准确、不伤及无辜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