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和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争取彻底解放的理论指南,始终是以人为核心和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唯物史观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中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把以人为本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王悦 《世纪桥》2012,(21):43-45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通过对人道主义的分析和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道路的考察,提出了“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命题,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阿尔都塞思想体系的核心与亮点。“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表征了一种论战性特质。这也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一种颇为另类的见解。即使撇开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当代人的目光进行重新定位,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仍具有可供挖掘的理论深度与可供拓展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3.
张之沧 《唯实》2004,(10):4-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主张建立合人性的社会,主张彻底的人道主义。它们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关系,推翻一切不合理制度,根除极权主义,批判绝对一体化;抬高人的自由,突出人的尊严和权利,提倡个性解放;使人真正获得主体性地位,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关键是要对"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字做实践的解释.它的实际含义绝不是弘扬和高扬抽象的所有的人,而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是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承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精髓就是使绝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承认这一思想有助于认识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以往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有助于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其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真正理解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张少军  韩秋红 《唯实》2007,40(12):31-34
马克思登上哲学舞台伊始,就深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愫,这种情愫逐步生长,最终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核。这种对新人道主义的追求始终处于人文向度和科学向度统一的路径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体现在这双重路径统一的向度上。  相似文献   

6.
刁世存 《探索》2004,3(1):57-60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争取和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文化现象,它表现出自发性与广泛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情绪化与政治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等特征。争论中出现的混淆概念的不同含义,混淆科研考察的不同领域,人为地制造对立等问题最终导致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难以为继。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道主义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及其根源的揭露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新的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方针,有力地鞭笞了“左”倾思潮,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促动、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创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人学的人道主义解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两个马克思”论。他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晚期的入学思想是早期思想的退化。二是“统一的马克思”论。他们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即,只有一个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阐释者都把自己学派的观点与马克思入学思想糅合在一起,只突出了马克思入学的价值性,而忽视了其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历史观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之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阶级本质使之具有阶级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使之具有实践性;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使之具有科学性;新论断的提出使之具有创新性;江泽民历史观宽领域、多视角的特征使之具有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邵永选 《唯实》2012,(8):39-44
在《马克思主义:一种阐释》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指出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世俗化运动使得基督教不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他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异化、回归自身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但是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却与他们不同,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后基督教时代唯一一种代替基督教解释人类生存的人道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把异化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主题带入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但是一旦把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学说转向为一种社会科学的时候,就会使它陷入机械的唯科学主义的危险之中。  相似文献   

10.
曹昕平 《唯实》2003,(9):11-14
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较早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与生态问题相结合,探寻危机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但由于理论范式的缺陷,他们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错误.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分析,有利于实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真正整合.  相似文献   

11.
曹昕平 《唯实》2003,3(8):11-14
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较早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与生态问题相结合,探寻危机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但由于理论范式的缺陷,他们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错误.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分析,有利于实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真正整合.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促使人们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较早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与生态问题相结合 ,探寻危机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但由于理论范式的缺陷 ,他们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错误。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分析 ,有利于实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真正整合。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开展。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的开展具有偶然性,但在实际上,必然性在强烈地发挥着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的出版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引发了一场历时多年、扩展到海峡对岸的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和论战。因此,系统翻译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彻底弄清楚它的性质,分析它的哲学基础、全面揭示其基本理论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有一个演变历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化五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从人道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经历了从“勿抗恶”的人道主义到革命的人道主义、从“群众意志”的人道主义到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从“人心改造”的人道主义到“物心两面改造”的人道主义的认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吸收了托尔斯泰反抗专制的革命精神、强调“群众意志”的民本思想;舍弃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社会改造理念、主张人心“悔改”的唯心史观;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从而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视角对可能幸福概念作出阐释,指出可能幸福具有一个由外在结构、中介结构和内在结构所构成的总体结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全面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可能幸福实现于人的自由创造与全面分享。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立论基础,不是"基于道德原则"和"从生产力原则出发"这"二重性内涵"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基于道德原则"来评判资本主义并由此确定变革资本主义的途径。他们始终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来分析社会历史进程及其变革动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也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社会问题并探寻社会变革途径愈益得力和确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的解释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荣  王迅 《唯实》2000,(12)
“马克思主义原著”这个概念既具有确定性、绝对性的一面 ,又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的一面 ,是相对与绝对、不确定与确定的辩证统一。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原著”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有利于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态度 ,既反对理解上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也反对理解上的绝对主义  相似文献   

19.
李士坤 《理论学刊》2007,1(5):60-64
人性、人权、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出的,对历史发展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与人性、人权、人道主义理论有着渊源关系。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这些理论原则更为彻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既继承了以往全部人学理论的精华,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学推进到完全科学的水平。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过好人道主义这一关,这就必须重新认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学,使之成为人们自觉的武器,以抵制帝国主义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最早由毛泽东提出,之后伴随着我国发展有了逐渐完善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不应该被狭隘化,更不应该将其完整意义割裂开来做讨论。孙正聿先生提出的"表征"概念既是思考哲学问题的一个深刻视角,同时,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当中,也有其巨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简单探讨引出"表征"概念,继而切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要义提出了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