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極其豐富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之一。它起於點畫用筆,繫於單字結構,成於整篇章法,美於風神氣韵;法度森嚴而又變化無窮。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自成系統,而以楷書為基礎,楷書又有大楷、小楷之分。寫楷書難,寫小楷又北寫大階難;而用純金寫小楷,更是難上加難。在當代中國書法界,用純金寫小楷而又接連有長卷問世者,則首推趙之中。據趙之中先生說,純金書法本來是中國人的創造,為書法一絕。但到了當代,除了在寺廟內  相似文献   

2.
“瞭解時代,资料第一。資料大源,便是書籍駠鴷r代,書籍浩繁;編成叢書,給人便利。分門別類,翻閱不難。教育後代,大有裨益。”這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谷城對上海書店出版《民國叢書》的讚詞。自一九八九年以來,《民國叢書》已出版了兩編,共計二百册,四百八十種。第三編收書二百三十四種也正在編印中,預  相似文献   

3.
單一的圖書發行渠道已被衝破,個體書攤緩解了“買書難”,但又帶起一股“黃色暗流”。如何才好呢?  相似文献   

4.
《讀書》是一羣喜歡讀書的出版家辦的刊物,一九七九年四月創刊,到現在已近八年了。“喜歡讀書的出版家”,難道還有不愛讀書的出版家?但是實際上,幹書這一行業是一回事,是不是喜歡讀書往往又是另一回事领蹲x書人不一定是出版家,那當然更是不言而喻的了。讀書人與出版家這兩種身份凑在一起,於是就產生了一份具有雙重特性的刊物。《讀書》雜誌多次表明自己是“以書為中心的思想評論刊物”,既是“思想評論”,又要“以書為中心”,正好反映了這一刊物的特色。一九七八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激勵着每個有良知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於是,一些  相似文献   

5.
篆書含義 篆書在其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繁多的種類,大體說來,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和鐘鼎。篆書筆鋒都是藏鋒逆入,提筆運行,圓起圓收,轉角處呈弧形,沒有外拓,結體造型上還遺存着圖象文字的成分,筆畫分布强調在對稱中求變化,有一種圖案花紋似的裝飾美。這種書體由於年代久遠,今天一般人已經難於辨認,實用價值也很小,但是,寫好篆書,明顯地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  相似文献   

6.
鸟盡弓藏     
[越王勾踐平吳,]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音:晦),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朋友處看見一部装帧精緻的新書,上下兩厚册,我随手拿来翻了一翻,封面上有全國政协主席鄧颖超的题签:雙清文集。這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民主革命家廖仲愷、何香凝夫婦的合集,由尚明轩、余炎光合編,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特地借來,有選擇地讀了其中一部分論著、書信和詩詞。廖仲愷、何香凝於一九○二年東渡日本留學,正值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之時,帝國主義列强的欺凌和侵略,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以及民主革命思潮的洶湧澎湃,激發了他们推翻清王朝以拯救民族危難的革命思想。一九○三年,他们結識了孫中山先生,開始參加民主革命運動,並於一九○五年参加中國同盟會。從此,他们在孫中山先生領導下從事革命宣傳和反清鬥爭,歷經種種艱難曲折,始終堅貞不渝,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他们竭誠擁護和全力支持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促而開創了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局面。一九二五年八月廖仲愷遇難後,何香凝繼承孫中山、廖仲愷未竟的事業,爲維護  相似文献   

8.
幼讀魯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早期名作《孔乙己》,最難忘的是這位大文豪筆下的落魄“長衫客”,即窮酒徒“孔乙己”先生。稱這位因為“聖人”講過“君子固窮”,就引經據典地為自己偷書行為進行辯護的“老九”為先生,我的意圖無非是把他列入舊時代被侮辱與被損害  相似文献   

9.
半個世紀來,泰華社會曾有過不少經營華文書刊的書店,其中唯有南美公司能堅持辦華文書業四十年而生存下來,幷且今天得到巨大的發展。這次來到曼谷,正逢南美公司創業四十週年紀念活動,我趁此機會採訪厂該公司的總裁陳式金先生,一位埋頭做生意的著名泰華文化商人、企業家。多年來,我與他有過多次接觸,曾想過要採訪他,對南美公司的事業作些報道;但因為聽說,他“不願出名”,曾幾次婉拒記者的採訪要求,而暫擱着。這次我又怕當面提出來使他為難,便先徵求他女兒的意見:他的女兒陳文賢帶着顧慮提醒我:“父親一般不喜歡記者採訪,但你可試試看。”  相似文献   

10.
“楷書如立,行書如走,草書如奔”覀兘洺S眠@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這三種書體的特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行書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穩妥端正近於楷書的稱行楷。草書是“删繁就簡筆帶連”的連筆字,完全衝破了楷書的格式,比行書還自由放縱、活潑飛舞,因此更重於抒情  相似文献   

11.
青年畫家李愛國的性格頗有雙重性的味道:他是中國東北部的人,却沒有東北人特有的那種粗犷作風。从形貌和言談举止上看,他更像一位南國的文靜書生。他的畫有恢弘的意境和懾人魂魄的氣勢,但他選取的是工筆畫這一極為繁難、一般人不願或不敢染指的畫種。他為人、為畫的這種差異恰恰構成了他的畫的藝術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人們常說,相互交往當中“第一印象”格外重要。的確,我與歐陽中石先生結識並且向他學習書法藝術已有多年,過從甚密,但最難忘懷的,还是那幾個“第一次”。我第一次見到歐陽先生是在人民日報社的神州画院。當時他正輔導一位日本女學生寫字。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穿著極為隨便、普通。又加上個子不高,舉止隨和,毫  相似文献   

13.
一個人要變得糊塗起來,是難還是易?似乎不好一概而論。鄭板橋有句名言:‘難得糊塗’。有人說,它的意思是自詡很少有糊塗的時候;也有人說,这是表示自己想糊塗却又難於做到。我是傾向於後一說的,因爲他還說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板橋在山東做過十多年的七品官,他目睹官場腐败,民生凋敝,而自己却無力改變,内心感到痛苦,於是想逃於糊塗,以求解脫。然而良知未泯,要糊  相似文献   

14.
‘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異族出境,願中國有志者再振雄風。’這是丘逢甲為鄭成功廟書寫的一副對聯。寥寥數十字,却充滿着丘逢甲愛國愛鄉的激情。丘逢甲是一位才華横溢,飄逸豪放、热愛祖國的傑出詩人,同時又是一位愛國的軍事家和教育家。他為振興中華、光復台灣,歷盡艱難,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幾年,湖南省江永縣的「女書」古文字在國際文化界引起廣泛關注。但是關於「女書」的說法不一,有人說它是少數民族文字,有人說它是婦女創造的文字。設在武漢的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有個「女書」研究組。這是中國唯一有組織地研究「女書」的機構。近三年來我先後八次探訪  相似文献   

16.
一、隸書的形成和發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用丞相李斯創制的小篆為通行書體,統一了中國文字?∽P畫複雜,着筆緩慢、圓轉往復,很是費事。所以在民間和下層機構,出現了簡體快速字——隸書。據說當時有個獄吏程邈,把民間的書體加以收集、整理,對大、小篆的結構和點、畫作了簡化,又把圓轉改為方折,以便書寫。他後來得到秦始皇的重用,官至御史。於是這種字體便在普通公文中使用起來,因為辦理公文的小官叫“徒隸”,所以人們把這種字體叫“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捷”就是快速、急就,兼有簡化的意思;“隸”則是隸屬、輔助的意思。所謂隸書,也可說是隸屬於篆書的一種輔助字體。隸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級:秦起、漢興、唐變。即隸書產生的秦代,鼎盛於漢代,至唐代則逐漸演變為楷書。隸書上承甲骨,大、小篆書體的傳統特點,  相似文献   

17.
童年時我愛聽故事,每晚都是媽媽的故事把我送入夢鄉。上學後我才知道,媽媽的故事是來自一本書,它的名字叫《一千零一夜》。沒想到長大後我會從事文學,更沒想到年近不惑時結識了一位神奇的中國民間故事家,他的故事把我送回了童年的夢幻中……是在一次採訪中見到這位八旬老人的。他叫劉德培,家住湖北省五峯山區。那裹羣山重嶺,交通十分閉塞,山裹人很難享受到現代文明的關  相似文献   

18.
採訪歸來,久久難以平靜。這位年逾古稀的學者,不僅給予我豐富的報道資料,而且他那嚴謹治學、格物致知的精神,也使人激越。慕名而访對於鄭教授,我已久仰其名;因為他是個忙人,約了一兩個月始得於登門造訪。鄭教授一九一六年誕生於福建漳州,他是清代詩人鄭開禧的後裔。早年家境貧寒。父親是讀書人,長年失業,窮窘潦倒。所以不願後代重蹈覆轍,氣憤之下,打破了他的  相似文献   

19.
做人難,說話難,說老實話更難。自古以來,志士的直言,處士的横議,或者一言賈禍,或者一言丧邦,弄得來以言廢人,以人廢事,言之者有罪,聞之者不戒。還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話雖這麽說,可語言是思想的外殼;除非思想上麻木不仁,才有可能麻木不言。人人生有一張嘴,用於吃饭,用於說話,而最有價值的使用,莫過於說老實话:既不外惭清議,又不内疚神明,更盡了對社會的责任。‘哪個人前不說好?哪個背後不说人?’如何改變這種世俗的觀念,消除瞒上欺下的风氣,還是只有说老實話。如果视人有三、六、  相似文献   

20.
楷,是楷模、標準的意思?瑫菍W書法的基礎。要學好楷書,必須在點畫、結構、章法三方面下功夫。一、楷書的點畫研究筆畫,歷來以“永”字八法爲典範,因爲“永”字包含有橫豎撇捺點鈎挑折等基本筆畫。(一)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