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的用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用人目的上的战略性、用人标准上的时代性、用人机制上的改革性、用人制度上的完整性的基本特点,因而是我们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筑新的选人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2.
路杰 《新东方》2004,(5):9-12
领导的用人就像“投桃报李”,领导者愈是能够发现、爱惜、尊重和使用真正的人才,他所得到的回报就愈是丰厚。当然,所谓真正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才,而更应该是具备潜质的领导人才。这样,才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扩展用人的收益,降低用人的成本。 一、用人成本 用人成本由人才的潜能、在他身上的投入和他在所任用岗位上的产出三要素构成。用人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潜能、投入与产出三者之间的边际报酬。用人的本意是要降低用人成本,取  相似文献   

3.
选人用人是党的重要执政行为,要解决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通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选人用人,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能否选准人用好人,直接关系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大局。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要不断更新选人用人理念、创新选人用人方法、完善选人用人评价体系,努力提高选人用人水平。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选人用人发表重要讲话,既继承了我们党历史上沿袭下来的选人用人宝贵经验、传统做法,又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选人用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尤其习近平同志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索、认识、把握选人用人的客观规律,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提炼、总结、创新选人用人方法,遂由此形成新时期独具中国特色的选人之道、用人之策。  相似文献   

6.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做好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严格选人用人纪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传统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基本上是委任制.这种机制肇始于革命时代,定型于建国初期.委任制虽然也曾为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家进入建设年代,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干部选任机制的改革,在"用人导向、用人竞争,用人民主、用人公开、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8.
要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用人,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办法用人,以五湖四海、唯贤是举的广阔胸怀用人,保证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9.
秦斌 《当代广西》2010,(21):38-38
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是我党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监督选人用人行为,约束选人用人权力,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武器。组织部门是承担党委选人用人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抓好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李高山 《前进》2008,(3):14-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党的十七大对选人用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多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选人用人原则到选人用人程序、方法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选人用人在由传统的经验型选人用人向现代科学型选人用人转变,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由注重选用结果向同时注重选用程序和选用制度转变。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过程中的“民意失真”问题、选用考察的“流于形式”问题、选用结果的“人岗不相宜”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是我军履行“打得赢”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为此 ,要克服我军传统选人用人机制的局限性 ,着眼“打得赢”构建公正、科学、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 ,努力营造优秀军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2.
王建军 《前进》2016,(11):42-4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兴衰,惟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用好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错用一个干部,就会助长不正之风。要充分发挥选人用人导向对政治生态的直接引领作用,把从严刷新吏治、匡正用人风气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首要任务。近两年来,省委积极破解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后的选人用人难题,严厉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匡正选人用人导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  相似文献   

13.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既是涉及干部群体质量的问题,也是涉及党风、良好政治生态的问题,更是涉及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生死存亡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领导以来曾多次阐述过用人导向的重要性,分别强调过注重品行、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突出实绩、用其所长、五湖四海、能上能下、鼓励创新、群众公认、事业为上等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重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为此,需要把握一些原则:坚持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核心理念;健全选人用人科学机制;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形成良好的党内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提出要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把严格监督、严肃纪律贯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始终,进一步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视点扫描     
中纪委、中组部:买官卖官者先免职后追责近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提出要坚持预防、监督、查处并举,进一步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6.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导向问题。导向正确,能够激励人;导向不对,就会贻误人。用人导向,就是选人用人行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用人导向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观念选用干部,树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用人导向。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用人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用人结果,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用人导向。用什么样的观念选什么样的干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实质上是向社会、向广大干部群…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增了坚持"事业为上"的选人用人原则,凸显了选人用人重事业、重实干的导向。新增"事业为上"用人原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组织保障。坚持事业为上的用人原则是选人用人的核心条件和主要标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是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根基。新时代选人用人应强化事业为上的意识,坚持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原则;明确事业为上的原则,树立"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理念;把握事业为上的方向,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事业为上的导向,选拔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  相似文献   

18.
加强执政党建设,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是关键。绝大多数腐败都开始于用人腐败和伴随着用人腐败,用人腐败不仅本身就涉嫌犯罪,而且助长腐败和孕育、培养犯罪。由于现行体制的弊端和其他各种原因,用人腐败显得更加隐蔽,也更难防范和打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制度上确立民主理念和建设民主政治,特别是用人腐败入罪,实行干部制度简单化和建立向上追究的制度,应该成为根治用人腐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刘君 《当代广西》2010,(17):32-32
中央出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坚决态度,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有力武器和制度保障。“一把手”作为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班长,在选人用人中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成为最大的变量。数字技术提高了基层党建选人用人工作的精准性与全面性。将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应用于对干部的综合性信息描摹,就是“数据成像”的过程。“数据成像”与大数据选人用人已经成为部分地方或基层党建工作的亮点。“数据成像”技术嵌入选人用人工作实现了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零散数据与集合数据相结合、数据内容延展性与补充性相结合。然而,以“数据成像”为基础的大数据选人用人在实践中与理论预期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包括收集数据的广度尚显不足、运行中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反馈的结果精确性不足等。实现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传统选人用人模式的深度嵌合,需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同时依照数字技术在选人用人中可发挥的实际效能兼顾其工作兼容性,防范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断推进选人用人工作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