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道德范畴中规定了特定的道德行为者和道德行为对象,而道德行为者与道德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和道德范畴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从传统道德范畴中可以转换出当代道德精神来,从而成为今天道德范畴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转换的前提就是...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在贯彻一种新的道德行为时,往往具有多面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道德养成教育,就是对道德行为进行稳定性、习惯性训练。通过训练,得到具有稳定功能的主体意志的支持,使道德行为保持稳定、惯性的状态,进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那么,如何进行道德养成教育,使之形成稳定、惯性的状态?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道德盲视是一种道德主体满足自身需求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道德教育应该从道德盲视的形成机理着手,找准道德印象形成规律,把握人的心灵特质,突出道德情感体验,用活道德教育模式,唤醒道德激情力量,形成对道德盲视的有效抵抗。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认知的获取、道德情感的感知到道德行为的实施,传统现实社会中"知、情、行"的顺次完善乃至三位一体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本路径。当网络时代来临,尤其是Web2.0迅速占领了网络空间,道德形成路径中这三项重要的坐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解构了道德认知构架,催化了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情感在网络的泛化传播中更易于激发,情感的表达也更具网络化的特点;网络成为实践民主化重要的场域,隐匿性、虚拟性和网络监控的不足一方面带来了道德行为的简捷、快速、低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道德行为趋于随意性、盲目性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5.
曾小五  曾建平 《求实》2004,(8):40-42
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的目的 ,就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的价值目标指向 ,亦即人内在客观道德需要的总体实现。道德行为的目的 ,就是人们在践行道德行为时的主观目的。明确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方涌  蒲勇健 《探索》2003,(6):117-119
道德与经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作出道德选择总是要受到经济法则的制约.通过对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道德行为存在一个最大值,而不道德行为不具自我中止的倾向.对道德机制的重新设计,改变了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会起到激励道德行为和遏制不道德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霞 《求实》2003,(Z2)
道德情感是道德素质的要素之一 ,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 ,从某种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 ,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恨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从内容上看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和正义感等等。道德情感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评价作用 ,即以赏识、鄙视、愤慨等情绪表明对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评价 ;二是调节作用 ,即以某种态度强化或弱化个人的某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其中肯定性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强化作用 ,激励个人去做高尚的事情 ,否定性的道…  相似文献   

9.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个人依据一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基本因素构成,所谓德育心理过程是指道德品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会更具有感染力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强化军人道德教育,不仅是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军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军人集体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关键举措。实践中,要通过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表率作用、深刻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广泛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等途径不断强化军人道德教育,以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正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3,(6)
"道德心理许可"是道德心理学近十年兴起的新领域,这一理论为解释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高道德自尊与低道德行为的反差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社会转型过程中生存、竞争和责任等基础性价值观的异化,使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既有的道德原则不断被侵蚀,在不良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形成合理化归因,出现归因对象客观化、道德失范资格化和道德原则潜规则化。加之败德者得利、德福相悖的社会逆向选择机制的影响,道德心理许可从个人行为蔓延为普遍的道德约束解体。建构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培育现代道德理性和建立德福一致的社会选择机制,是阻断道德心理许可,建立和谐有序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李艳红 《党史博采》2006,(12):91-92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徒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下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巴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道德提示即道德规范、道德评价信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诱导性提醒与示意。它作为一种助导、促进行为者道德意识与意志实现稳定与强化的作用,在促进与提高人们道德行为及其质量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与意义。本文专门提出道德提示问题,并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观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我国传统道德观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专制统治和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这样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当时个体道德心理的形成起着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总体上看,它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但并不意味着传统伦理道德观在市场经济社会就一无是处了,相反,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升华传统道德观,使之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证调研可知,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脆弱、道德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育,需着力构建开放性德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认知;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营造健康氛围,锻造大学生道德意志;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个人看作道德行为的主体,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人们把群体也作为道德主体来认识。群体道德行为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能动作用,对道德生活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无论从群体情况看,还是从社会情况看,对群体行为的道德调控都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论家庭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政建设应该注重发挥家庭道德的调控作用。适时、高尚的夫妻观、子女观、亲友观、持家观等家庭道德,能使干部保持廉洁从政的良好心态。要发挥家庭道德的调控作用,就必须重视对干部及其家属进行家庭道德的教育,健全有关的社会教育机制,形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社会道德评价机制,完善发挥家庭道德调控作用的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道德激励机制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的社会机制,这种强化激励机制是通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奖赏与惩罚,从而实现扬善抑恶、扶正祛邪,从客观土保障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立和完善道德激励机制,是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刘云林 《探索》2003,(5):68-70
伦理学研究应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具体表现为在伦理行为主体的确定上,不仅应将个体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社会也应该成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个体应该积极履行社会所规定的道德义务,社会也应竭诚赋予履行道德义务的个体以相应的道德权利;在道德的功能定位上,既要充分发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功能,同时又不应忽视道德对行为主体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