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信息消费”生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宝洋  蔡东伟 《前沿》2009,(10):124-126
具体说明了"信息消费"以及"信息消费生态"的概念,在对" 信息消费"本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最后,针对"信息消费"生态价值异化问题,探讨了"和谐"视域下的"信息消费"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
隋金波 《求索》2013,(4):114-116
以往学界在解释老子的"自然"思想时,多以今论古,存在一定的疑误。实际上,对老子的"自然"思想,可作两个向度的诠释:一,"自然"指事物的本来样态或面目,有自然而然,自己本然的意思。二,"自然"以"道法自然"的思想为起点,体现了老子思想中遵循"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行为规范和实现"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命追求等"自然主义"的独特意蕴。同时,老子通过对"自然"的阐释,探讨了宇宙、人生以及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一种善利众生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3.
书坛三问     
时下的某些出版社,"创利"成了惟一的追求目标;"码洋"则成了被扭曲的"文化GDP"。一问:"书模"与书何干?纵观全球,"模特"只与物质类消费品的推销有关,如"时装模特"、"汽车模特"等。而图书,尤其是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上,如何正确把握对残疾学生"爱"与"严"的内涵及合理尺度,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自己亲身工作经历阐述了特教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与"严"的理解,列举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与"严"的几种不当类型,并对"爱"与"严"的关系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此来明确特教教师对职校学生的"爱"与"严"所应掌握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同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以及被称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一样,当前"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将再次创作"少年中国"辉煌史诗。其特点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激发的不是"激情",而是"井然有序"的"生机勃勃"。重程序而"井然有序"的人大,必将"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6.
赵有田  刘静 《长白学刊》2013,(3):143-147
"双百"方针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已经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发展规律,并能够尊重规律、运用规律。党对"双百"方针的初步阐释,还不成熟,带有理想化色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双百"方针的进一步阐释,既赋予了"双百"方针新的内涵,又对贯彻"双百"方针提出了新要求。党对"双百"方针的阐释,是我们理解和执行"双百"方针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放"不"鸣"不行,放任"放"、"鸣"也不行。要根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7.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8.
工资一年一发,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对农民工的"年薪",日前正从建筑向装修、装卸等行业扩散。"年薪"现成了逃薪的"手段"、欠薪的"拖词"、减薪的"一招"、拴人的"绳子"。农民工纷纷抱怨:"年薪",可把我们坑苦了。案例1:老板失踪,"年薪"成了"逃薪"的"手段"张某是农村的一名瓦匠,多年来在城里打拼,由打工仔到包工头,自己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本,成立了一个维修队。从农村老家拉出了几十号人专事城市居民各家按钢窗、刷墙、铺底板之类的活计。大明就是其中被招人员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钟声 《当代广西》2010,(19):18-18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热捧中国似乎成了时髦。在纷杂的声音中,有一种用意渐渐凸显,就是要把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拉"出去。无论是明着说"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还是用"G2"("中美共治")和"国际责任"等"新思路"来套中国,  相似文献   

10.
《公民导刊》2010,(8):4-7
"五个重庆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的开展,是新时期地方人大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半年来,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动起来了!各级代表动起来了!群众也带动起来了!全市6万多人大代表集结在了"五个重庆"建设的主战场上,成就了重庆人大代表工作的"第一品牌"!7月25日,薄书记对"代表行动"作出了批示:"……参与率高,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工作扎实,效果明显,为五个重庆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赞扬"广大代表不仅是监督政府工作的评论员,而且是为民造福的建设者。"对"人大代表的努力与奉献"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人民重庆人民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好!"殷切的期望和鞭策,溢于言表。诚如陈光国主任所言,"薄书记的重要批示既是对‘代表行动'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又对人大代表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如火如荼的"代表行动"中,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薄书记的批示精神,通过"代表行动"的深入推进,让更多的代表"争当‘为民造福'的建设者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热情的带头人。……"具有重庆特色的"代表行动"主题活动,不但是创新和提升人大工作,特别是代表工作的有效载体,更是"以出色的工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实践。"代表行动"主题鲜明、服务大局,激发了代表的"角色意识",历练了代表议政能力,密切了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代表活动的社会效果,激发了全民参与"五个重庆"建设的热情。把代表活动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才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代表行动",为民造福,为重庆造福,为时代造福。  相似文献   

11.
童中平  粟红英 《求索》2010,(4):122-124
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而又互相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汪琦  王炎琪 《求索》2010,(6):92-93,67
中华民族"和"之乐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先秦奠定,汉魏晋唐对"和"之乐的着力继承与发展,宋元明清"和"之乐与"礼德"得到了有机融合。"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静脉,"和"之乐彰显了东方人特有的气质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日前,新乡市一些隐藏在学校附近和居民家中的"黑网吧"被相继取缔,合法经营的网吧也纷纷在醒目位置悬挂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请出示居民身份证"等警示牌,网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全市上下共同筑起了一道防御"黑网吧"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4.
肖中云  朱锋华 《湖湘论坛》2011,24(2):38-41,50
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对党的执政观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的三次历史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日浙江》2010,(21):64-64
桐庐旅游,起步于1979年瑶琳仙境的成功开发,曾被誉为"全国县级旅游之冠"。近年来,桐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及"潇洒桐庐"城市品牌得蓟了极大的提升.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十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称号。2009年,  相似文献   

16.
宁敏升 《当代广西》2012,(22):30-31
近年来,南宁市武鸣县大力推进"支部联建"、"党员联带"、"先锋联创"的"三联"创新举措,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有效途径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11年年底,武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宁敏升代表武鸣县委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务虚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17.
1965年5月,创办于1919年的厦门双十中学被更名为"福建省厦门第八中学"。记得那一天同时更名的还有母校门前的"双十路"和与其北端路口垂直西去的"民国路","双十路"更名为"镇海路","民国路"更名为"新华路"。结束了"十年动乱","复名潮"成了当年拨乱反正的一个标志,或者叫做实际行动。一些在"文革"中被强行改名的地...  相似文献   

18.
冯海波  崔伟 《前沿》2011,(21):22-25
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却并未就其内涵形成一致共识。西方学者用"中国模式"概念指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实质,故意忽略"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最大特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考察"中国模式"概念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可以发现"模式论"是作为中国"威胁论""责任论""领导论"的替代品而出现的,虽然"模式论"有了难易否认的全新内容,却仍然不能改变其本质上的否定意义。真正意义上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丰根凤 《求索》2011,(7):236-237,165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提出,到毛泽东"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周密部署,再到"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有效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领导指挥艺术及与众不同的军事思想。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相银  陈树萍 《求索》2011,(2):210-212
在中国当代乡村叙事中,"身体"是一个重要的叙事对象。在赵树理、柳青的新中国乡村叙事中,"身体"在革命、劳动等话语的操控与规训下获得了异形生存的可能。1980年代以来的"文革"叙事文本则对"身体"寄予了突破政治禁忌的厚望。而在1980年以后的大部分乡村叙事中,"身体"不仅逐渐成为它本身,在"去政治化"叙事之时又奔向了"欲望化"叙事,走上了悖反的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