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瑞云 《学理论》2014,(15):249-250
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具有教育、熏陶、凝聚、激励等积极功能。班级文化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建和谐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将根据自己在高校工作的体验,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小君 《学理论》2009,(10):172-172,174
大学班级作为大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组织载体。而班级文化,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以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教育、导向、制约、激励、熏陶等教育作用。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也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契合。本文首先对“班级文化”进行概念澄清;接着阐明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重点阐述了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四个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专业教育及班级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委派到学生班级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专职人员。通过以班级建设工作、强化宿舍管理、提高专业技能等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进行了分析,以利于指导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各级教育管理者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通过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注重班级制度建设和党团干部培养,推进班集体建设,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朱广生  莫京兰 《学理论》2012,(30):243-244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互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保障,后者是前者的智力支持。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即是通过抓好班级目标建设、班风学风建设、主题特色活动建设以及规章制度建设,以此引申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荣辱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民主法制和公民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高校班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一微观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应从人员、制度、活动、班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泽涛 《学理论》2012,(31):254-255
学生班级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高校内部外部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班级的功能在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分析高校班级功能的弱化原因,并探索有针对性的班级功能强化措施,从而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田晓刚 《学理论》2014,(8):260-261
高校班级干部是班级中比较活跃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仅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的得力助手,而且是学校、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高校班级干部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质量以及班级自身的管理质量,最终使不同班级形成风格迥异的班容班貌。高校应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使用好班级干部,以此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和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张熙 《学理论》2009,(12):209-210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现状,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班级建设中的指导意义,依据学生当前思想状况及整体育人环境。按照班级建设的目标,遵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班级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协同有序、科学合理的建立起相对系统、完善的班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慧 《学理论》2013,(30):346-347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是与大学生直接接触和密切相关的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大学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既是上传下达的联系人,更应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学生之中。以班级主人之心将建设好班级作为自己的事情,以疼爱之心关爱学生,以公正之心处理班级事务,以倾听之心了解班级民情,以信任之心培养学生干部,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促进,塑造良好的人格,也让辅导员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两例大学生抑郁案例的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构建从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到班级心理卫生委员的逐级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高校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与工作方式,将可能由心理异常导致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成燕 《学理论》2012,(8):153-154
高校学风建设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策略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强化班级管理;强化新型师生关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端正教风。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亚男 《学理论》2010,(14):28-29
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是近几年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不仅优化了基层组织设置,扩大了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创新了基层组织的活动形式,而且符合新形势下党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当前班级党支部存在的若干问题,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工作监督机制,重视班级党支部干部培养,完善班级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4.
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同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在同城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有效途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同城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2)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行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分析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策略是:思想上加强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所负责专业或班级的学风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触发危机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与家长及任课老师的沟通及合作。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9)
班集体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重要的组织形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班集体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学生班集体目标、班级归属感等方面做了调查,提出了几种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艾阳明 《学理论》2009,(7):170-171
构建和谐美好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在学生德育教育、班级管理、系统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和谐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久保 《学理论》2014,(5):236-237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打造特色班级文化有利于提升班级整体文化品位与境界。构建特色班级文化的途径: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强班级集体组织建设;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抓内涵,创特色;强化导向性;引导学生紧跟校园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学生已经成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易班"网络班级在增强班级凝聚力,聚合班级学习氛围,调节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易班"网络班级的健康发展,需要提升关注度,发挥学生"易班"建设的主体功能,需要加强整合度,满足学生对"易班"的合理需求,需要拓展参与度,提升专任教师的"易班"介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高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途径高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尽管不长,但由于高校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大量的青年学生,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形成互补,因此发展相对较快。在此过程中,高校与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归类为下面三种:1.组织“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或“大学生社区援助”这主要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最初只是一种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是一种不定期、做好人好事性质的活动,活动范围先是在校内,以后逐步扩展到学校周边地区以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