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纪桥》2017,(7)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找到精神归宿,确立了人生目标追求。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科学信仰观确立的基础。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信仰马克思主义,应是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等问题愈加严重。本文从经济、文化、教育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努力探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信仰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信仰是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激,是抉择人生价值取向、取舍生活的态度;信仰是革除内心暗藏丑陋贪欲的魔方,有信仰的人才会感到苦中有乐,才能找到人生的平衡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3.
李罕  刘章坤 《党史文苑》2009,(11):61-62
在和谐社会里,需要先进文化,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有它的合理性,也只有它才能引领社会不断前进。当前人们在精神与文化中出现的不良表现,主要原因也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不够,马克思主义没有引领好人们走出精神迷茫。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仰理想是个人与社会的灵魂,没有精神支撑的社会是脆弱的;没有信仰的人是很难想象的。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保持事实维度与理想维度适度张力等,是恢复与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体系、方法体系和信仰体系三个维度深化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当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理想信念:民族凝聚力的支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持久精神动机;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具有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作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获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 ●理想信念在今天的特定情况下,已经不单是一个个人信仰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  ●理想信念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用什么样的宇宙观观察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人如果自己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那么从你口中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言不由衷的,要让别人相信则是非常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性信仰,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进而在世俗生活领域形成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与主张的认同情感与遵从态度,最终达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指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品质是科学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其实践价值有指引性、激励性和聚合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从内在根据看:一是自觉追求科学和真理;二是渴望满足利益的需求;三是追求幸福的美好未来。从社会途径看:一是家庭熏陶习惯养成;二是实践比较选择养成;三是理论研究认同养成;四是社会教育灌输养成。从心理路径看:"知"是信仰的理论确证;"情"是信仰的情感体验;"意"是信仰的保持因素;"行"是信仰的目的归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规律是:生活——习染律;学习——认同律;实践——验证律;个体——社会律;层次——发展律。遵循信仰养成规律实施信仰教育,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宁  许守印 《唯实》2021,(4):13-16
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超过9000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目标.党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载体和行为规范,它将抽象的信仰观念具象化,并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规范化.践行党章是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标准,直接影响到...  相似文献   

11.
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逐渐上升为第一领导权的信息网络化、政治生活文化化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升为信仰的理论逻辑成为"应然"。而任何信仰都是在主体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并实现感性情感上的认同,最终在主体内心中形成难以撼动的绝对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成为信仰的可能条件就是要有主体在理性上的认知即是相信,还要达到感性上的认同即是信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彰显"事实之真",其人民性与阶级性又彰显"价值之真"。"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共同回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2.
冯引  宋阔 《世纪桥》2012,(3):39-40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以"尚未存在的存在论"为基础,让人们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导下去摆脱困境,追求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但它不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实践;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讨和反思,根据历史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解读,希望哲学坚定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实践者,永葆共产党员的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伟大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是人类终级关怀的不懈追求,其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在人类长期不懈的奋斗下,一定会成为现实。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认识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一部部经典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世界各民族的精神世界,指引人们前行的航程。经典承载历史、支撑精神、传承价值、引领未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至高的经典首推马克思主义著作。回顾党史,不难发现,97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真经"来念、作"看家本领"来修。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方法,揭示了  相似文献   

16.
李宏 《求实》2011,(Z1)
在我们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是最崇高、最进步的信仰。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就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当前我们的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研究,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认同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态度的双重性导致在认同、信仰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时具有不确定性;学习依然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但更倾向于通过认同与信仰的行为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依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思考、强烈认同与高度信仰是践行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科学学说,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这里所说的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事实、规律、实践,是任何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不以事实为依据、不研究规律、不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所谓“学说”,不能称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依据的就是事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玮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11,(10):30-31
信仰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对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的价值的追求,是对自己人身状态的一种精神超越。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力和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社会现实的桥梁,极具现实性品格。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引发了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嬗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有利于回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对人们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