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什么读书?这是每一个读书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国弱民贫的上世纪初,12岁的周恩来作出响亮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全省下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今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则会毫不犹豫地说:为发展而读书!年初出台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发展是解决贵州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学以立  相似文献   

2.
正青年周恩来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把少年时期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的"深究而悉讨",升华为运用"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去接受马列著作中的智慧营养。在探索和践行"中华崛起梦"的过程中,周恩来做出了许多对革命和建设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重要理论建树。自我修养新境界——"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青年周恩来在1917年9月留学日本后,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改变。他在1918年2  相似文献   

3.
蒋叶俊  张红 《当代贵州》2013,(17):50-51
从上世纪末白酒市场寒冬时的摇摇欲坠到加盟茅台集团后的崛起,再到重新面对市场寒冬的到来,习酒对于如何在行业逆境中求突破、谋跨越多了一份淡定、持重的"君子之风"。  相似文献   

4.
刘永辉 《党史博采》2009,(12):22-23
<正>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洪流,可以说在他心中,始终是"大家"在"小家"之前,始终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着、拼搏着、奉献着。毕竟,他儿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过,周恩来也常说,共产主义者并不是六亲不认。在这方面,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至孝情怀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5.
"大国崛起"是指15世纪以来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具有强大实力的国家的起步、发展和扩张的历史轨迹和当今状态."中华振兴"是指中国为成为一个对世界发展进程施展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负责任的大国是怎样建设、发展和腾飞的."大国崛起"为"中华振兴"提供了经验启示,同时已崛起大国的恐惧、敌视和排斥的复杂心态及复杂的国际环境也使得"中华振兴"成为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崭新而又异常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但中华民族只要在吸取"大国崛起"经验和自身发展教训的基础上理性的应对,"中华振兴"就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6.
正周恩来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从青年学生到大国总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曾10次踏上哈尔滨这块黑土地,这里留下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光辉一生深深的印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当周恩来还是青年学生的时候,他就曾来到哈尔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南开毕业,"为了中华之崛起"发愤读书的他决定赴日求学。出国前,借去铁  相似文献   

7.
沈小平 《实践》2010,(10):55-55
<正>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都强调:"用人不求全责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爱才、惜才、聚才的殷殷之情,表达了建设人才强国的紧迫感,也深刻揭示了选人用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德才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的正确用人导向。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  相似文献   

8.
正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自幼年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他光辉的人生历程中,周恩来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起光辉的典范,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为了中华之崛起幼年的周恩来由于家道的衰落,早早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对此,周恩来曾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一生致力于"为中华之崛起"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回顾周恩来学生时代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学习他树立远大志向、形成优秀品质和过人能力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对于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17,(3)
<正>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的一个"绍兴师爷"之家。他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有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就是自我反思、反省,意思是说,见到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看是否和他有一样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思齐",  相似文献   

12.
至孝周恩来     
刘永辉 《党的建设》2010,(12):61-61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儿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洪流。在他心中,始终是将"大家"放在"小家"之前。他的一生,始终在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着、拼搏着、奉献着。周恩来也常说,共产主义者并不是六亲不认。在这方面,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至孝情怀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和《青春》中以"白首中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而以"青春中华"来喻意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文中使用了"中华之再生"、"民族之复活"等具有民族复兴之思想涵义的词汇,这些都是对清末民初萌发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不久,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新中华民族主义》中,他不仅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同时还提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而"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的提出,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的基本形成。李大钊还探讨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或"复兴"的问题。十月革命前,他把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青年的身上,这也就是他写着《〈晨钟〉之使命》和《青春》等文、呼吁青年努力于"青春中华之创造"的重要原因。十月革命后,他把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希望寄托在了马克思主义的身上,走俄国Bolsheviki的道路,这便是李大钊对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或"复兴"的道路选择,也是他能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一所小学读书时,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1915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所写的作文中不仅誓言"振兴华夏",而且认为"兴邦事伟"。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去日本留学之前,回沈阳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他写给同学郭思宁的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那里写的一篇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一个人高中快毕业的时候,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杨绛先生回信了,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想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多"的应该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凡读书少,想得多,可能算一种肤浅的看法。无知者,常常无畏。不触书页,却慨叹"纸上得来终觉浅";不知究里,却  相似文献   

16.
毕诗成在3月12日的《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农民素有"勤劳节俭"之名,传统思维中,勤劳就能创造财富,节俭就能积累财富,所以"勤劳致富"一直是自勉口号。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勤劳的中国农民近些年几乎是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最终成就自己伟大的一生,也成为我们一代代青年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红短信 1、昂昂人生天地间,荡荡胸怀赤肝胆。一草一木有灵气,半丝半缕无邪念。谨小慎微保太平,争名夺利陷危难。荣华富贵能几时,但求此心尘不染。(王海洋)2、"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一言一行彰显齐鲁文明,一举一动弘扬实干精神,一心一意促进中华崛起。"(辛诚)3、非法之物,看起来平吃起来险;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去得更快;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范仲华)  相似文献   

19.
<正>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精神楷模,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严"与"实"的思想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最好榜样。一、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信仰周恩来追求真理,追求信仰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少年时期,年仅12岁的周恩来面对老师关于上学为了什么的提问时,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当周恩来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便以其为毕生信仰,全心全意地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史。从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宏愿的周恩来,自1927年开始,在党的核心领导层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一生,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党的历史,周恩来烂熟于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