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东 《世纪风采》2020,(6):21-24
瞿秋白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创始人之一。从在中共三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担任《新青年》季刊主编起,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先后编辑、主编过《向导》周报、《前锋》月刊及《热血日报》。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成为党的地下报刊的首创者、领导者。在他倡导下,党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红旗日报》《实话》《斗争》等一批重要报刊,在党的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成为《红色中华》的最后一任主编,为《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的使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关于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后,中央两湖巡视员罗亦农因反对"无动不暴"的盲动错误思想,被中共中央免去职务。但是瞿秋白在听取了罗亦农的"答辩"和申诉后,及时自我反省,给罗亦农"平反"。"罗亦农事件"的妥善解决,表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在"左"倾盲动中还存有一份可贵的清醒,在推行"组织惩办"的同时还强调党内民主。而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中也不乏清醒之人,对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给予了有力帮助。"罗亦农事件"被妥善解决的过程蕴含着一些值得总结和回顾的历史经验,如在反倾向斗争问题上不能非此即彼,左右失衡;在对待党内纷争问题上不能非是即非,要建立起解决党内矛盾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红旗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4份机关报,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主要的宣传媒体之一。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在对中央苏区进行残酷的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实行高压舆论的围剿。《红旗周报》在白色恐怖之中,长期坚守白区,不断收集舆情、及时发布舆情、分析引导舆情。《红旗周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反"围剿"时期的舆情状况,为紧张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服务,引导民众舆情走向,在当时特殊的背景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为当下我们开展舆情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八七会议上,瞿秋白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关于武装暴动,共产国际和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均认为城市暴动和农村暴动应该相互配合,暴动要在党的力量和群众力量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进行。但在武装暴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党组织却与中央武装暴动的指示背道而驰,造成了"玩弄暴动"的现象。瞿秋白对地方党组织"玩弄暴动"现象开展批判并予以纠正,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央无法根本扭转党内"左"倾盲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所谓瞿秋白“左”倾错误统治下的中央提出了“革命高潮论”,土地革命初期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土地革命初期的中央就一直存在着高估革命形势的偏差,而瞿秋白主持下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并没有认为革命形势已经高涨;“城市中心论”也不能准确反映至少是1928年6月党的六大以前党中央的武装斗争思想,即党的基本方针是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地点的选择不拘城市和乡村,而更注重农村斗争,起义战略是各地农民起义,建立乡村政权,工农联合成总暴动,夺取省会城市,取得一省与数省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党史天地》2007,(8):8-9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宛希先、陈仕榘支持毛泽东兵退湘南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在同部分政治局委员商量分工时,提了毛泽东。瞿秋白很赏识毛泽东的才华。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经瞿秋白手问世后,不仅震动中国,连共产国际也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和瞿秋白可为难得的知音。但当瞿秋白要毛泽东留在中央当宣传部长时,毛泽东婉拒了,他决心上山下湖,与绿林好汉交朋友,做改造土匪工作。国共分裂,国民党要杀共产党,眼下头等事是要抓枪杆子。瞿秋白无奈,批准了毛泽东的《湘南暴动计划》。毛泽东还要求中央从南昌暴动部队派一、二个团参加他计划中的秋收起义,瞿秋白同意了。  相似文献   

7.
今天,学习邓小平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论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党的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左”倾思想占了统治地位。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曾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却出现了瞿秋白的“左”倾错误;纠正了瞿秋白的“左”倾错误,又出现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  相似文献   

8.
正在革命术语中,左和右都是有特定含义的。左表示正确的,右表示错误的,但左得过了头通常用加了引号的"左"来表示过左、极左的错误行为。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现过三次比较严重的"左"倾错误。第一次是1927年八七会议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时期;第二次是1930年6月后,宣传部部长李立三实际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第三次就是1931年1月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后,  相似文献   

9.
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死后由烈士变成了"叛徒",被掘墓鞭尸;同时冤及四位女性,引出四大冤案。英勇就义留美名 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死后由烈士变成了"叛徒",被掘墓鞭尸;同时冤及四位女性,引出四大冤案。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曾犯"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31年1月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1934年2月到中央苏区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任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1935年初,瞿秋白从瑞金出发,经福建到上海转香港治病…  相似文献   

10.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党中央考虑到当时的《向导》周报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决定创办一张大型日报,及时报道 和指导"五卅运动"。1925年6月4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这是我党成立后出版的第一张日报,主编为瞿秋白。 《热血日报》创刊后,积极支持各地的工人运动和反帝斗争,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发行量达3万多份,超过当时已有10年历史的《民 国日报》。  相似文献   

11.
<正>《候补执行委员瞿秋白对于八月十九二十两天之中央全体会议议事录之声明》,是瞿秋白,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批评、反击国民党右派攻击的重要文献。杨天石《瞿秋白的〈声明〉与国共两党的"分家"风波》(《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2期;《党史纵横》2001年第12期),在中国大陆的刊物上第一次披露了这一文献较为详细的内容,并作了深入的解读。因不少大陆学者看不到瞿秋白的声明的原文,于是谈瞿秋白的声明只能引用杨天石的文章,如刘小中等《瞿秋白年谱  相似文献   

12.
1932年,王明、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者统治着中共临时中央,他们过分地夸大红军的胜利与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元月9日,王明、博古以中央名义发布了《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纲领。命令中央红军首先夺取赣州,然后沿赣江而下,攻占吉安、樟树、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及邻近省区的  相似文献   

13.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1935年被捕后在国民党狱中留下的一篇特殊文字。没有这篇《多余的话》,以瞿秋白对革命的贡献,以他慷慨赴死、义薄云天的英雄壮举,毫无疑问应牢牢镌刻在共和国的烈士纪念碑上。然而,正是由于这篇《多余的话》,使得瞿秋白身后并不安宁,荣辱毁誉,大褒大贬伴随了他几十年。那么,瞿秋白为何要写《多余的话》?这是“叛徒的供状”吗?它真的多余吗?读罢此文,相信你会对瞿秋白以及他的《多余的话》有更公正、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时期,博古与毛泽东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是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与毛泽东的关系。博古作为年轻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周围聚集了一批从苏联归国的"留苏派",他们执行的是"左"倾的国际路线,这条"左"倾的国际路线与苏区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这就与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毛泽东时有矛盾发生。临时中央在苏区推行"左"倾的国际路线时遭到毛泽东的"抵制",本来支持毛泽东的博古转而开始"打击"毛泽东,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也经历由"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最终在遵义会议后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5.
1931年初,瞿秋白因遭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残酷打击和无情迫害而身心俱损。他遂被迫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而休养治疗,携夫人杨之华入住上海大西路两宜里,整日以读书、写作为乐。  相似文献   

16.
孙金根 《党史纵横》2014,(2):39-43,10
正张闻天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临时中央工作时,宣传和执行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政策,对若干"左"的政策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前后,毅然摒弃"左"倾错误,在遵义会议上批评"左"倾军事路线,为实现党的军事路线的根本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得益于毛泽东的开导和帮助,更是张闻天自觉转变的结果,但他没有认识到王明"左"倾政治路线是错误的;在瓦窑堡会议上批评"左"倾关门主义,通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冬,瞿秋白因深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赏识,应邀从苏联回国,参与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不久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5年多后,陈独秀犯错误被免职,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在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辛探索中,陈独秀与瞿秋白始而亲密合作,终因思想分歧加剧了矛盾。他们这种关系,无疑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早期发展之艰难曲折。相逢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分别是以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这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的指挥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岩 《党史博览》2013,(1):47-51
"四人帮"骨干张春桥的名字,我是在1958年9月看到《人民日报》发表其《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一文时知道的,从此对他的"左"倾思想留下了印象。"文化大革命"中,张春桥到中央文革后的表现,不仅政治上"左"得出奇,品行上更是阴险狡诈、飞扬跋扈。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后,我与他的办公室虽然在同一座大楼里,但他很少到总政上班,没有接触机会。我对他阴险狡诈的品质,在其就任总政治部主任以前就深有感受。张春桥充任"钦差大臣",与姚文元在济南搞两面手法1967年2月3日,青岛市副市长王效禹在中央文革康生等人的授意和支持下,窜到济南夺了中共山东省委的权,成立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旋即,中央文革向济南军区发出  相似文献   

20.
李立三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们提到李立三,很自然联想起“立三路线”。因为“立三路线”是李立三应该负责的一次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主持下,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和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标志着“左”倾冒险主义又一次在党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当决议传到莫斯科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瞿秋白说:李立三发痴了。这次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党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是完全必要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即立三路线统治党中央,总共不到4个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