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2020,(4)
正1875年1月10日,杨度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16岁改名为度,字皙子。1931年9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杨度的一生,充满了自我革新的自觉。他年少时参加科举,连中秀才、举人。他是经史大师王闿运的得意门生,又是留学日本的学界领导;他曾鼓吹君主立宪,参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又投身革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传统学养深厚,佛学独树一帜,是"旷代逸才",又接受革命思想洗礼,学习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纵观杨度充满传奇的一生,可  相似文献   

2.
自导的苦痛     
乐朋 《唯实》2002,(6):77-78
人活着免不了悲欢苦乐。而有些悲剧和苦痛 ,却又不能怨天尤人 ,全是自我诱导所致。用句俗语说 ,叫自作自受 ,自酿苦酒自家喝。1 91 6年 6月 6日 ,一代枭雄袁世凯在举国一片声讨中忧惧而死。大限将至 ,袁世凯心有不甘地大呼 :“杨度误我 !”怪罪旷世奇才杨度给他出了恢复帝制的馊主意。据说杨度听此传闻 ,被逼无奈 ,撰下一联为自己辩白 :“共和误民国 ?民国误共和 ?百世而后 ,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 ?明公负君宪 ?九泉之下 ,三复斯言。”在杨度看来 ,不是他的君主立宪主张辜负了袁世凯 ,反是袁世凯大大辜负了君主立宪。九泉之下的袁世凯 ,怕是…  相似文献   

3.
杨度──从大臣到共产党员常治国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杨度,在去世前几天所作的一副自挽联。联语坦率而集中地概括了他一生中巨大转折的经历和终于确立了远大理想的事实。短短的22个宇,上联...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我父亲 7岁、伯父 9岁时祖父就去世了,本来就很穷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伯父 16岁那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饥饿难忍,便乘机溜走了。乡丁到家里来抓人,没见到伯父便把我爹给抓了去,我爹当时才 14岁。伯父知道我爹老实、本份,给国民党当炮灰,只有死路一条,就寻到国民党部队把我爹换了出来,不久后伯父又逃走了。从此,两兄弟一直不敢回家,在外面躲到解放后才回来。   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穷人彻底翻身,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可我家还是贫困,两间住房是祖上用土坯垒造的,低矮、潮湿、阴暗。 1970年春末夏初的一个晚上,一场…  相似文献   

5.
周嵩尧谱名贻良,后更名嵩尧,字峋芝,号薰士,晚年改号芝叟.清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八曰(公元1873年7月17日)生于淮安城里的驸马巷,是周恩来二伯祖父周骏昂的第三子,在周家同辈人中排行第六,所以周恩来一直亲切地喊他六伯父.1897年(清光绪23年),周嵩尧25岁时考中了光绪丁酉科的第35名举人.  相似文献   

6.
<正>林植夫,福州人,1891年出生于官宦人家。其父亲林韶荣曾在四川省荣昌县当知县,伯父林韶年曾在云南担任巡抚。林植夫9岁时随父到四川念书,15岁时伯父送他东渡日本留学。他先在日本成城中学、第五高等学校读书,后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林部攻读林业正科。其间,他经林觉民介绍,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并认识在日本留学的同盟  相似文献   

7.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13,(12):39-41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战地”副刊刊出了王冶秋纪念周恩来的文章《难忘的记忆》。时在国家文物局任职的王冶秋,在文章第一节披露了周恩来临终前不久通过秘书告诉他的一件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介绍人并直接领导他。周恩来还交代王冶秋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相似文献   

8.
徐特立幼时家境贫寒,9岁时方才入私塾读书。他13岁时过继到伯祖母家。伯祖母去世后,徐特立不得不中止读书。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一面在乡村当私塾老师,一面学习八股文。8年后,他参加了全省会试,在5000多名考生中,考了第19名,因而名声大振。  相似文献   

9.
白潜传略     
白潜,原名贾振仙,1918年3月出生在河南省南乐县(当时属河北省)西小楼村一个小学教员兼中医的家庭里。7岁时入南乐私立小学校读书,两年后,其父病故,由伯父贾紫岚供养继续上学。贾紫岚是当地一位著  相似文献   

10.
公论与私谊     
羽戈 《廉政瞭望》2012,(24):48-48
杨度与黄兴、梁启超都是好朋友。然而杨度与梁启超的交情,还要更胜一筹。1898年.这两位当时最优秀的青年才俊初会于湖南时务学堂,一见面便打嘴仗;五年后的秋天,二人在日本重逢,终于言归于好。此后唱和、合作不断。杨度的名作《湖南少年歌》,梁启超是第一读者.且首发于梁氏主编的《新民丛报》。梁启超给康有为写信,  相似文献   

11.
伯父的遗言     
每年的国庆节,我都会更加思念我的伯父。因为伯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3天入党,又恰在3年前国庆节那天去世,是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农村支部书记。伯父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父母死于日本鬼子的扫荡中,伯父跟着哭瞎了双眼的曾祖母生活,8岁就雇给财主家放牛,15岁当长工,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一次,伯父晚上回到家,曾祖母告诉他鏊子框上有热的糠饼子,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2月,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带着春天的温暖悄然问世,这是作者周秉德女士送给读者的春天礼物。周秉德女士是周恩来的长侄女、沈钧儒的长孙媳,她自12岁住进中南海,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了10余年,并在周恩来逝世后经常陪伴邓颖超。本书的唯一性和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记述从12岁初见伯父伯母始,以亲人的独特视角,细腻翔实的笔触,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周恩来、邓颖超工作生活的诸多细节。在作者眼中,他们是最亲爱的"伯伯和七妈",是慈祥长者。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2月31日上午10时44分,伯父刘澜涛走完了他人生坎坷而光辉的88个春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4.
青山魂     
青山。是我伯父的名字。或许命中注定,我伯父一生都与山有缘。 1921年7月1日,奶奶在山洞中躲避战乱时,生下了我伯父。因为伯父是在山上出生,爷爷便给他取名青山,寓意是伯父能够像青山一样长寿。  相似文献   

15.
春节回老家探亲,我拜访了近门的一位伯父。 我的这位伯父是一位农村老党员、老干部。他今年79岁了,1946年入党,抗战时便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村里任干  相似文献   

16.
毕占云(1903-1977),原名毕隆兴,四川省广安县(今华蓥市禄市镇)人.9岁时,父母双亡,靠帮别人放牛割草维持自己与弟弟的生活.后随伯父到禄市镇面馆做水面糊口.16岁时入禄市乡民团练当差,后投身绿林,劫富济贫.1922年他到成都加入川军向成杰部.后又随唐生智部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营长.  相似文献   

17.
<正>为吃口饱饭去参军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宁晋县北河庄镇上一个村庄,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跟着爷爷两年后,爷爷也不在人世了,从此,我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宗族决定让我寄人篱下,由家境稍微好点的一位伯父收养我,我家里的二亩地则被另一位叔叔耕种。叔叔家贫困潦倒,加上收成不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5,(11)
<正>我的伯父贾力更,原名康富成,又名巴音巴图,蒙古族,1907年5月生于土默特左旗把什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5月,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伯父开始领导轰轰烈烈的绥远农民运动。1929年,伯父受党组织派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工作。"七七"事变后,他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曾任土默特工委书记、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的童年是在两位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他对她们始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1907年夏天,生母万氏就病故了,9岁的周恩来既为生母贫病交加过早去世而悲痛,更为其因外婆阻挠不能及时入土为安而痛心入骨,寝食难安。1916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农历除夕回到四伯父家里,陪因伯父在东北而独自一人在家的四妈吃过年夜饭,听着室外家家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0.
1950年11月25日,我的伯父毛岸英壮烈牺牲于朝鲜平壤会昌郡志愿军司令部,年仅28岁。前段时间,电视剧《毛岸英》将伯父伟大短暂的人生搬上屏幕,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观看这部电视剧,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