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36年的红军作战新计划,核心是第二次东征山西,主要目的是以战求和,既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又促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联合红军抗日,最后实现"逼蒋抗日"。作战新计划先后两次即将启动,但因山城堡战役胜利和西安事变爆发暂停,最后放弃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阶段。放弃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尚在起步,红军东征抗战的政治环境尚未形成。作战新计划影响主要体现在:帮助中共和红军摆脱生死困境,推动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的局面;最终明确中共和红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增强中共和红军独立自主意识和力量。它虽然军事上没有多少进展,但在政治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2.
段炼 《党的文献》2015,(4):74-81
1936年的红军作战新计划,核心是第二次东征山西,主要目的是以战求和,既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又促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联合红军抗日,最后实现"逼蒋抗日"。作战新计划先后两次即将启动,但因山城堡战役胜利和西安事变爆发暂停,最后放弃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阶段。放弃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尚在起步,红军东征抗战的政治环境尚未形成。作战新计划影响主要体现在:帮助中共和红军摆脱生死困境,推动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的局面;最终明确中共和红军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增强中共和红军独立自主意识和力量。它虽然军事上没有多少进展,但在政治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日趋成熟的重要时期。《群众》周刊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旨,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体现了中共宣传的灵活性和原则性。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宣传内容上侧重宣传国民党的正面抗日,同时对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抗战中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两党"矛盾"方面,宣传内容上对国民党反共、对日妥协倾向进行抨击,同时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又侧重于两党"合作"方面,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继续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既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个超越时空且具有极强"语义承载能力"的独特概念。在红军长征的概念意涵中,既包含着"跑"与"追"这样的具象话语,也含括着"苦"与"乐"这样的叙述话语;既有"对"和"错"这样的路线话语,也有"胜"与"败"这样的辩证话语,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危"和"安"这一转折话语。中共话语中的"长征"是一个"行动"概念。中共一方面突破"长征"概念的意义空间,拓展它的"语义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赋予其新的历史语境,形成新的概念话语和实践表达,并最终成为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大报之一,曾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苏区以及其后的红军长征有过集中报道。随着对战争形势和国共双方军事较量变化逐渐深入的了解,《申报》对红军长征的报道也慢慢发生深刻变化,经历了从蔑视红军力量,预言红军必定失败,到报道国民党重视红军有生力量、加紧"追剿",再到正面宣传长征的发展过程。通过《申报》对长征态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统区群众对中共形象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述的是抗战前夕,我红一军团政治部抗日战线部部长潘振武,与东北骑兵军和步兵第105师结成地下抗日统一战线的真实史事。1936年春,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国民党蒋介石趁我立足未稳,马上调兵遣将,包围我陕北根据地,妄图一举把红军主力消灭在西北荒原。为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包围,党中央决定以红一军团为左路军,往甘肃、宁夏方向扩展,5月进抵宁夏清  相似文献   

8.
<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同意,"经费,军队照人数编制的一般规定发给"。七七事变后,由于战端初开,局势尚不明朗,蒋介石试图控制中共军队的军事指挥权,提出红军改编后"各师须直隶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包括军饷在内的很多问题也就僵持下来。7月底,蒋介石不断"催促红军迅速出动抗日"。为便于出兵对日作战,中共坚持要求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及中共将领全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确如毛泽东所言,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图谋,保存了革命的精华,使全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和抗日运动的前途有了新的希望,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  相似文献   

10.
<正>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开始与中共高层接触。7月17日,周恩来等代表中共中央在庐山与国民党方面进一步商谈国共合作抗日的问题。国共两党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演绎了"兄弟携手御外辱"的辉煌历史,在南方8省乃至全国抗战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共合作谈判的消息传到赣粤边区,在油山一带领导红军健儿进行游  相似文献   

11.
从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懋功到1938年底中共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不仅度过了内外交困生死存亡的最困难时期,而且成为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被广泛认可的一支政治力量,成为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先后做出了事关其生死存亡的五大艰难抉择,最终带领红军走出发展低谷,在敌后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梁正 《党史文汇》2018,(1):49-54
正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在华北大量增兵,平、津失守,上海被日军包围,南京已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推动国民党当局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同国民党政治谈判中中共终于取得了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得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了尽快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中共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到抗战胜利,国共对陕甘宁边区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若干轮的谈判论争。抗战爆发前夕和初期,出于合作抗日的需要,两党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陕甘宁边区得以成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谈判中提出苛刻的条件,意图限制甚至撤销边区,进而削弱共产党,中共随之对国民党采取强硬态度,提高了谈判条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给发动内战做充分准备,邀请中共谈判,中共为了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答应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这就注定了两党不可能就边区(亦即解放区)的任何问题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团结抗日救中国。"这首创作于1935年10月的《长征歌》,是第一首反映长征的歌曲,勾勒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雄伟画面。红军时期产生了大量红色歌曲并被广为传唱,完整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程中原 《党史文汇》2006,(12):21-25
西安事变前的形势 1936年秋,中共中央改变"反蒋抗日"的方针为"逼蒋抗日".为力促蒋介石停止内战,早开谈判,实现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派潘汉年于9月24日携带中共中央起草的<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离开陕北,前往上海;并准备派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同国民党谈判,签订<抗日救国协定>.然而,蒋介石对于中共的倡议却不予理会.在平息两广事变以后,蒋介石立即增兵陕甘,"围剿"红军;在谈判桌上则翻云覆雨,态度强硬.他企图以军事进攻与政治谈判双管齐下,一举解决西北问题,实现其"溶共"和收编红军的野心.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军队猛力进攻之下,一方面,"从各方面造成停止进攻红军的运动","以此迫蒋停止剿共";另一方面,于11月下旬组织了山城堡战役,显示红军的声威.在谈判中,则"并不坚持过高要求",同意"红军改名受蒋指挥".然而,蒋介石仍一意孤行,反而严厉督责张学良、杨虎城"进剿"红军.  相似文献   

16.
长征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红军长征中的标语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化。从长征初期以土地革命等基本口号为主,到遵义会议后加入地方民谣等元素,以瓦解敌军、配合作战为导向,再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积极宣传"北上抗日",长征标语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灵活,功能也不断拓展,充分展现了红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饱含智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长征中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中共政治组织资源重新优化整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逐步形成。长征胜利,三大主力会师,中共得以凝聚全党的智慧,政策水平软实力大大提升。长征途中,中共还成功地对沿途群众、收编的旧军队、彝族等少数民族、地方实力派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革命中心转移到北方,并置于抗日民族战争前线,中共政治资源在空间上获得拓展,在时间上得以延伸,长征胜利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获得感空前增强,长征所彰显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后日本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凝聚全民族力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建构抗战动员话语。在此过程中,它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并围绕这一话语进行了建构:一是要求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剿共";二是针对国民党高层和地方实力派展开工作,给蒋介石内战政策制造压力;三是面向社会民众呼吁团结抗战。为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还主动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话语的提出和建构,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拥护、社会精英的热烈响应与国民党高层和实力派的积极呼应,推动结束了近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状态,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之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五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2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党在南方的组织,保持了党的政治影响,保存了党的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保存了红军游击队的基本力量,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组建新四年的红色源流,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实行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两面性政策。本文主要从分析国民党两面性政策入手,探讨国民党实行两面性政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党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及其历史经验。一、国民党的两面性政策其积极的一方面表现在:(一)实行联共政策,顺应民族斗争的需要。(二)实行抗日政策,基本上坚持了八年抗战。(三)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民主改革,调整和缓和国内阶级关系。(四)实行抗日的外交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