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世民有一只鹞子,矫捷凶猛,又极听话,因此十分珍爱它,无事时总爱架着它玩。有一天,李世民把鹞子放在自己的胳膊上,正玩得开心,只见魏征急步走来。魏征曾多次劝他不要玩物丧志,因此他很怕魏征看见,在慌乱之中顺手把鹞子藏于怀中。等魏征说完话走出宫去,李世民赶忙从怀中取出鹞子,不料已经闷死了。由这一则小事我们便不难理解“贞观之治”何以形成,魏征死后,李世民说过这样一段话:“以铜当镜子,可以端正衣帽;以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兴亡成  相似文献   

2.
司马十 《廉政瞭望》2013,(10):55-55
魏征幼时时乖运蹇。他出身河北巨鹿魏氏,其父曾任北齐屯留令,也算是北齐之名门望族。在距他出生还有3年时,北齐被北周灭了:在他刚满一周岁之时,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朝取代了。连续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来勉强称得上望族的魏氏弄成了寒门。因为家贫,魏征年纪轻轻就出家做了道士。魏征亲身感受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服侍瓦岗军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  相似文献   

3.
谏臣的待遇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去世后没几天,李世民就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还把已经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衡山公主给要了回来。这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几天前还如胶似漆,恨不得把对方当镜子,刚死了没几天就立马砸了人家的墓碑,还不顾皇家的脸面公然毁约。  相似文献   

4.
忠言何必逆耳李邦云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从主观愿望来看是不错的,但客观效果却不尽然。就拿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名臣魏征来说吧,他也只有碰上了雍容大度的明君李世民才得以施展其才干。以致于魏征死后,李世民写下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相似文献   

5.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6.
渴望真诚     
渴望真诚董治顺翻读《魏征谏言译注》。不时被魏征那精辟辟独到的见解,心系社稷的真诚和忠诚,犯颜直谏的勇气所感染,所吸引。1300多年前,隋王朝灭亡后不长时间、李世民登上三位做了唐太宗。他在位23年,蒙魏征等一班忠良之臣辅佐,很快"康复"了隋末战乱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贤臣除奸     
杨锡龙 《求贤》2011,(8):54-54
贞观初年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几个大臣喝酒。都有谁参加了这次宴会记载已经不很清楚.但是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瑾反正是参加了。王硅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在大臣。  相似文献   

8.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9.
杨光 《廉政瞭望》2011,(8):59-59
菠菜的诱惑 于严肃的《资治通鉴》之外,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诙谐的“戏说花絮”:李世民宴请魏征吃菠菜。  相似文献   

10.
公元六四三年,唐王朝的谏议大夫魏征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涕泪交流,抚尸痛哭,为之亲书碑文。他痛切感叹地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毕潸然泪下。在厚厚的史册里,象魏征这样被自己的君主推崇为“人镜”的大臣,象李世民这样真诚推崇自己的大臣的帝王,确实少见。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获得其君主的这样的评价和赞誉,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几  相似文献   

11.
魏征识人的『六正』、『六邪』□耿余耀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颇得太宗的器重。他帮助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他知人善任,广揽天下人才无不有关。他曾向太宗陈述自己观人的秘诀:“……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相似文献   

12.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14,(10):47-4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知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知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相似文献   

13.
孙文泱 《学习月刊》2009,(15):56-56
《资治通鉴》贞观元年(627)说,李世民“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经常因为过分紧张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这个情况.为了让大臣能够畅所欲言,及时了解情况.讨论意见.他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态度平和,言辞平和。他说:“人要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一定要靠明镜: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政治有何不足.就得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臣下阿谀奉承,君主失去他的国家.做臣子的岂能独善其身?隋朝的虞世基等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他们这些人也都被杀了。你们应该以此为借鉴.对政务得失尽量发表意见!”这个态度确实很好。历史上对李世民和贞观之治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臣论治的和谐政治。  相似文献   

14.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逼父让位,登上皇帝宝座。他将魏征抓起来,准备追究其离间自己兄弟关系的罪责,而魏征毫不畏惧,直言相告:“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太子如果早听从我的建议,也不会有今日杀身之祸了。”  相似文献   

15.
虚怀与兼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元628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问起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引出了魏征的一段著名议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举例说,过去的尧帝和舜帝,经常向老百姓询问下情,听取各种意见,所以耳聪目明,别人都蒙蔽不了他们.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人,偏听偏信,都没有得到好下场.所以只要兼听广纳,别人就不能欺瞒您,下情也可得以上达.李世民听了大加称赞,认为说得好.  相似文献   

16.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7.
莫违民意     
我一直以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版权。究其渊源,原来这话最早出自孔老夫子之口。在荀子记录孔子与鲁哀公一段对话的《荀子·哀公》中,孔子对鲁哀公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代《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魏征对唐太宗说: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庶人者,水  相似文献   

18.
且看两则故事:第一则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李世民。魏征就此进言:"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否则不能打动人心。言辞激切即近似毁谤,陛下应该三思后行。"李世民采纳其意见,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二十段。第二则是关于袁绍与田丰的故事。袁绍准备与曹操开战进攻官渡,其手下谋士田丰衡量优劣后提出反对意见,袁绍非但不听,还在出战前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相似文献   

19.
<正>出版:新华出版社摘录:自古以来,凡是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的人,都希望自己政权巩固,统治长久。然而,善始善终的少,衰亡倾覆的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治国的规律。前朝亡国的教训不远,可以引以为戒。该书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深入探讨唐太宗与群臣共同打造繁华帝  相似文献   

20.
《江淮》2010,(7)
<正>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也许是人类的本性,连一代明主如唐太宗者也不能例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爱好玩鹞鹰,一日正在宫外闲逛遛鹰,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从远处走来。魏征以敢谏而不留情面著名,太宗不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