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影《开国大典》的上演,毛泽东主席爱用吃肥肉的法子采补脑的轶事,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用肥肉补脑的“偏方’,是他身边的炊事员传授的。而这个为毛泽东掌勺12年的炊事员就是安徽省金寨县古牌区槐湾乡响山寺粮库的退休主任、已故(时年98岁)的老红军李开文。  相似文献   

2.
他是让朱德和毛泽东首次尝到无线通讯技术甜头的人;他从建立红军的无线电台开始,一步步为我军的通讯建设付出了整个人生;毛泽东赞誉他和他的团队是工农红军里的"千里眼、顺风耳",说"他是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从俘虏到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1909年7月3日,王诤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普通的农家。17岁那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学科。毕业后,王诤参加北伐军第二军第四师,担任师部电台台长兼报务主任,后进入正在江西"剿共"的第十八师,负  相似文献   

3.
正早在上世纪30年代,艾思奇2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内一位有名的青年哲学家。1937年,艾思奇从上海来到延安,毛泽东慕其名,经常约他到自己住处谈话,有时也到他住的窑洞看望。毛泽东说过:"艾思奇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他是一个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5,(1)
<正>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富有法治意识,《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一个例证。读《史记·商鞅列传》,抒发胸怀1912年上半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编入普通第一班。毛泽东爱好史学、文学,文史相通,从私塾开始,就练成一色文字。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受到国  相似文献   

5.
谭博 《奋斗》2014,(1):29-30
正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他就对革命文艺进行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概括。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里程碑。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解决了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重大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一、"双百"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伟大创造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1947年8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临西北野战军祝贺"沙家店大捷"。毛泽东问大家:"你们晓得这一仗打出么子形势来了吗?"他激动地说:"你们打了一个翻身仗,打出了一派大好形势。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峁了。"他指出:"沙家店一仗以后,我们就要从内线作战转入到外线作战,从被动的守势变为主动的攻势。"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我西北野战军开始对敌展开战略进攻,从军事上歼敌胡宗南部、西北悍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之所以伟大,毛泽东思想之所以伟大,与重视从基层、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密不可分。1941年是在毛泽东倡导下全党推行调查研究方法极不寻常的一年。这年3月,毛泽东为《农村调查》写了第二篇序言,强调"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怎样向社会作调查呢?毛泽东提出两个方法,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二是"开调查会"。"眼睛向下"就是向着基层,向着群众,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这篇序言中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还说:"和全党同志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  相似文献   

8.
傅连暲(1894-1968),字日新,福建长汀人,是我党我军卫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27年开始就为革命卫生工作,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及普通士兵、人民群众看病,被誉为"红色医生""红色华佗"。从长汀、瑞金、延安到北京,他一直负责中央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为中央保健工作尽心竭力,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党的文献》2016,(3):3-9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反映,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具体体现。毛泽东曾就"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1951年,他特别提出:"应是以一年时间普遍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我们摘编了毛泽东关于共产党员标准的部分论述,供读者学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使用语言的大师,他在谈话、写文章和作报告中使用比喻非常多。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人力车夫的夜校课堂上,他先写一个"工"字,下面再写一个"人"字,然后告诉贫苦工人们,如果把"人"和"工"有力地结合起来,那就构成"天"字——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  相似文献   

11.
"省先生"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尽管外祖父家也是务农的,但有一个舅舅是开馆教书的,所以毛泽东经常到那里听听.直到8岁那年,父母才将他接回韶山入私塾读书.从8岁读到13岁.6年中,他先后在韶山一带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等6处私塾读书.每天清早和晚上他或在地里劳动,或放牛、拾粪,白天到校读书.农忙时就参加收割庄稼.为此,毛泽东戏称自己为"六年孔夫子".正是这6年孔夫子式的教育,培养了毛泽东"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他后来树立起"古为今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1975年10月1日,是毛泽东度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这一天,病床上的毛泽东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对身边陪伴着他的护士追念起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往事,他首先讲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对很多人来说,有关秋收起义,多是暴动如何激奋昂扬,战斗如何胜利辉煌,最后又是如何满怀豪情地奔上井冈山……直到从毛泽东本人口中讲出秋收起义,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历史。"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在中国共产党内擅长搞理论。他从1939年起任毛泽东秘书达31年,新中国成立后其职务最终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伯达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个口头禅,那就是"小小老百姓"。他不论遇到谁(包括中央负责人身边的警卫战士),双手一抱拳,张口就说:"我是小小老百姓。"陈伯达太谦虚了吧!人们普遍不这样认为。陈伯达遇到一个熟识的20多岁的警卫战士说,我是"一个小小老百姓"。这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20,(8)
正王立庵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读书时的数学课老师。他对毛泽东的"偏科"现象给予了理解,并通过努力使毛泽东改变了对自然科学的看法。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并与其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知人善教的好老师1914年春,因一师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到一师续读。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杨昌济、王立庵等人。王立庵是毛泽东的数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作为中国人,毛泽东所"遗传"的中国文化底色,无疑构成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期待视野"或曰"前见"。毛泽东最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青年毛泽东为自己确立的治学方法是:"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显然借鉴了康有为的治学经验,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在上个世纪深深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伟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博学多能的才干及为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叙述议论得了的。本文仅就贯穿其一生的人民情怀谈一些感受与认识。 毛泽东出身于一个普通的纯粹的农民家庭。或许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基辛格博士在回忆起毛泽东时特意强调:“他是中国南方一个农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17.
正"快去办"1972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正在逐字逐句地审阅着一份报告。从拿起报告的那一刻起,他的眉头就一直紧锁着,脸上呈现出一种极少见的、异样严肃的表情。看完报告,毛泽东的心情看起来极为沉重,陷入沉思之中。很显然,有一件特别的事情让他牵肠挂肚,委实难以决断。犹豫不决不是毛泽东的性格!他所看的是一份怎样的报告呢?这是一份病情报告,报告说患者被确诊患有膀胱癌。  相似文献   

18.
正孟锦云,1948年生,湖北武汉人。12岁就考入了空政文工团,成为舞蹈演员。1963年4月,孟锦云还不满15岁,被选上中南海去"完成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由此毛泽东认识了他的"半个小同乡"。1968年因派性斗争,孟锦云被捕。1973年孟锦云出狱,被分配到武汉军队医院,从一个舞蹈演员,变成了病人的护理员。1975年5月24日,孟锦云这个毛泽东的"半个小同乡"又来到了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19.
"铁老虎"和"纸老虎":从两则消息说起 1960年9月29日,新华社对外公布了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即将出版的消息.9月30日,外电纷纷作了报道.合众国际社记者克雷格莫在报道中说:毛泽东在最近出版的书中发表了1946年接见美国作家斯特朗时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创造了他的得意的一句话: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他是在延安山洞中的一个叛乱的游击队的领袖".  相似文献   

20.
<正>1953年9月,在斯大林逝世半年后,赫鲁晓夫就当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克里姆林宫主政达11年之久。在否定斯大林模式方面,他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毛泽东一直与其打交道,批驳他的时间居多,也有支持、妥协的一面。在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印象中,赫鲁晓夫更多留下了一个反面形象:搞修正主义,欲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反华不断,作风霸道,举止粗鲁。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目力所及的史料,参照往日的见闻,试图从稍微宽一点的视角,写一写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从某一侧面了解一下赫鲁晓夫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