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地区历来在美国全球外交棋盘上占据重要地位."9·11"事件后,美国将反恐斗争确立为外交的主轴,同时着手推行以维护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新战略,中东地区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又进一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是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从新中国成立伊始,作为大战略家和大外交家的周恩来总理,就把目光投向了中东地区。他以其独特的外交风采,赢得了中东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这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政治遗产。2006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纪念日,特以此文敬献。  相似文献   

3.
杨艳新 《党课》2012,(3):79-81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背靠地中海、与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比邻而居的以色列在外交方面接连受挫:继与中东传统“盟友”土耳其、埃及反目后,又眼睁睁地看着巴勒斯坦启动了入联程序却无可奈何。由于在巴以问题上曾招致不少国际批评,令以色列本就有限的回旋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眼下正遭遇着严重的外交危机。  相似文献   

4.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应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但苏俄后来对此予以否认。苏俄在归还中东铁路问题上前后所持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动因是由这一时期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其一,苏俄政府关于中东铁路的政策实际上始终未变,即不同意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其二,《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关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规定,是苏维埃政府两重性外交的结果。其三,苏俄政府宣布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是出于获得中国在外交上承认的需要。总之,决定苏俄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记者:李院长,您好!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您认为研究中东的学者是最不怕失业的。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李绍先:中东这个概念是欧洲人提出来的。欧洲人把离他们近的东方称为近东,不远不近的称中东,远的称为远东。现在,世界各国多把北非和地中海东岸的西亚视为一体,统称中东。如果说,当前世界正处于400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中东则处于100年不遇的大乱局。作为世界公认的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地区,中东也是当今国际局势最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中国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中国领导人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看作是中国实力提升后所必须承担的大国责任。中国只承担与自身国力及国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无意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地区冲突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为重点,集中表现在为解决中东地区热点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为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的"中国倡议"。从传统及现实的角度分析,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将成为中国外交转型的方向。它改变了中国外交的行为方式,使中国外交更加遵守国际规则、融入国际社会;更加自主、自信,更多独立提出解决方案;也催生了国内其他职能部门承担相应对外交往使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7.
多边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全方位外交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中国的多边外交和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大致经历了“有限参与”、“广交朋友”、“广泛参加”、“全面介入”与构建“和谐世界”阶段.其基本经验是: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发展多边外交,必须坚持维护共同利益、合作共赢的方针;发展多边外交,必须坚持中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8.
卫灵 《唯实》2016,(4):78-80
"一带一路"宏伟规划为能源外交、能源安全创造了新的机遇,对促进中国和中亚区域的能源合作,推进区域能源互联,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亚能源吸引亚太消费大国高度关注亚太大国纷纷把能源进口多元化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其主要原因:一是中东地区局势的不稳定以及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使得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开拓新的石油来源渠道是应对良策;二是全球能源需求普遍增长,尤其是亚洲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发动了一场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这期间,苏联是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最重要的盟友,援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是,不能不指出,苏联在对华关系的外交决策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狭隘民族利己倾向。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东铁路主权与曹理权之易手中东铁路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工具,也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大国争夺的对象。十月革命后,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交涉,苏联政府采取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力图恢复沙俄时代对中东铁路的特…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1)
苏联于1933年正式提出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几经谈判,1935年3月,双方在未经中国认可的情况下,正式签订《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将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究其原因有:为了维护自身远东地区稳定,中东铁路经济及军事地位下降和旧中国外交的软弱等。这虽然暂时缓解了苏日两国的矛盾,但造成了中国主权的破坏与领土不完整,造成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恶劣后果。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已逾一月。这位以"变革"为旗号赢得大选的新总统在外交领域似乎并没有食言——从任命新的中东特使乔治·米切尔在中东地区进行穿梭外交,到副总统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阐述美国外交新政,再到国务卿希拉里展开的亚洲之行等,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美国新政府将在2009年的春天刮起一阵"外交春风"。  相似文献   

12.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因此,各国在外交中均重视开展周边外交,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作为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如邻国众多、强国环立等,更突出了搞好周边关系对国家安全乃至发展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周边外交历来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邓小平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周边外交思想。对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思想进行总结和研究,无论是对中国外交的发展,还是对当今周边外交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13.
靠脑袋求发展晓松地中海东部的以色列是个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贫乏,仅500万人口的小国。然而,身临其境,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科技繁荣,充满生机。以色列人常作如是说:我们是中东小国,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国家的发展要靠国民的脑袋。所谓"靠脑袋",就是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是一项影响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倡议。作为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中东处在"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枢纽点,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中东的政治关系,实现经济互利共赢,优化现存的国际秩序。但中东时局动荡不安,局势瞬息万变,"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的推进面临政局多变带来的政治风险、区域局势波动产生的经贸安全风险、大国博弈形成的"第三方风险"。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应以正确的义利观为导向,遵循有利、有节原则,适时主动参与中东安全事务,同时扩大和加深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确保"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稳步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5.
资讯     
正要闻习近平出访中东:推动全球治理牵手"一带一路"谋共赢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邀请,1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这是西亚北非动荡五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中东。  相似文献   

16.
和平 《新视野》2004,(1):75-77
2003年即将走进历史。这是一个冲突与合作交织、热情向理智挑战、绝望与希望轮替的年份。在这一年里,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其远超海湾战争的高科技内涵令人叹为观止,与此同时,全球反战力量则以空前的壮举深深地震撼了人类的良知。在这一年里,猖獗一时的SARS病毒突袭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另一个层面警示了全球化时代日益凸显的全球问题。这一年朝鲜核问题再成焦点;车臣问题成了俄罗斯母亲身上难愈的溃疡;中东地区阿以“怨怨相报”陷入恶性循环;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变成了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的新温床。美国新保守主义政客“民主改造伊拉克”的热望撞到了中东地区现实的冰山之上,腾起的云雾使喧嚣一时的“新帝国主义论”黯然无光。最近国际政治的事态发展似乎表明,“9·11”事件后严重失衡的美国全球战略的钟摆开始回摆,至少,“先发制人”不再是美国外交嘹亮的号角。这样的变化,使2003年有了特殊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3,(32):59-59
高铁外交,是中国在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借款外交之后,启动的一种新的外交形式。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去,通过陆路延伸以及技术和资金参与等形式,向周边以及其他大陆的国家和地区扩展,被外媒称为中国的“高铁外交”。  相似文献   

18.
民本外交,指的是国家在外交活动中以公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外交思路。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在外交层面的映射即是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2004年3月6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也  相似文献   

19.
外交谈判是国际政治领域为解决国家、地区之间的纷争、矛盾及其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对话、会谈的外交行为,其行为主体为国家或地区政府。相对于战争方式而言,外交谈判是一种和平的、明智的解决国家间争端和矛盾的形式。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体系中,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在他与许多国家的首脑、来宾的会见谈话及其本人的著作中,都阐述了许多重要的外交谈判思想。探析他的这一思想,把握这一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和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正确地开展外交谈判活动,发展对外关系,促进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我国当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他同毛泽东一起致力于新中国外交基本政策和方针的制订,从根本上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创建了新中国的新型外交。他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运用到外交领域,创立了以独立自主为基本立场,以和平共处为目标的崭新的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全方位外交思想。本文拟就此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