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组织了东北民众自卫军,刘景文反正抗日后将其队伍改编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路。这两支抗日义勇军,在辽南“三角地区”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1934年1月刘景文弃队入关,继而邓铁梅也离队养病。在这两支义勇军严重受挫、形势急转直下的危机关头,胸怀“复兴东北,再造中国”壮志的苗可秀挺身而出,聚集抗日志士,创建了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辽宁凤城人,毕业于东北大学,受东北抗日救国会派遣返回东北,投身于抗日武装斗争,时任邓铁梅部义勇军总参议。他在协助邓铁梅开展敌后抗日…  相似文献   

2.
苗可秀,原名克秀,又名景墨,号而农.1906年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子一农民家庭.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预科班,后升入本科.斯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苗可秀被迫辍学,流亡至北平,借读于北大.期间,耳闻目睹日寇之暴行,义愤填膺,立志做“重整山河的圣手”,救民于水火之中.  相似文献   

3.
一兵 《党史纵横》2000,(4):48-48
曹国安(1900—1937)吉林永吉人。原名于德俊。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入北平毓文学院学习。1930年毕业,曾去绥远国民党部队任参谋长,因策划兵变被监视,被迫潜回北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北平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冬回东北家乡组织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初打人伪军做兵运工作;4月下旬率迫击炮连起义,改编为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迫击炮大队,任大队长;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三团政治委员。1934年11月任第一军二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在辉发江南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春部队…  相似文献   

4.
正在沈阳市和平区,有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厚重抗战历史文化的学校,它就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东北中山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北平。1931年10月18日,在张学良的鼎力支持下,东北学院正式成立,1932年更名为东北中学,全称"私立东北中学校"。学生全部住校并免收一切费用。1934年3月26日东北中山中学于北平创建。1941年东北中学中学部合并到东北中山中学。  相似文献   

5.
正九州出版社1931年"九一八"的炮声,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从此,东大师生背井离乡,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借住开封,南渡潼川,抗战胜利之后方复员沈阳,至辽沈战役打响之际再迁北平,最后伴随着全国解放而解体。18年的流亡路,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但在近些年高校"重写大学史"的热潮中,东北大学史的研究却鲜有问津者。而独立学人张在军选择了对东北大学做  相似文献   

6.
曾经战斗在平北地区的著名抗日英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团长白乙化,壮烈牺牲已经66个春秋了。但是,白乙化烈士的英名和八路军十团的辉煌战绩,却依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白乙化,1912年生于辽宁省辽阳石场峪村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他七岁开始上学,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沈阳东北军教导队,后升入东北讲武堂步兵本科。1930年,他离开讲武堂赴北平弘达中学继续补习中学课程,同年秋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1年,他积极参加反帝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北平学生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满怀激愤,…  相似文献   

7.
1937年初,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赵侗、纪亭榭,北平东北大学学生高鹏等人,就秘密筹划建立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的支持下,他们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一面用张学良将军和东北救亡总会的捐款购买枪支,一面联络人员。  相似文献   

8.
惊闻张学良将军病逝,不胜哀悼。65年前与张将军那段深切的交往,伴着泪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935年12月9日,我在北平参与领导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并担任东北大学学生运动的总指挥。这场运动,实际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一次大规模的爱国运动。时任西北剿匪代总司令、蛰居西安的东北军首领、身兼东大学校校长的张学良将军闻讯后,先后三次给东大当局发来电报,要求东大派出学生代表到西安一谈,并委派他的军法处长、原东大教授赵翰久携款千元到北平慰问参加…  相似文献   

9.
1928年8月,张学良将军正式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后,曾经明确表示:"武要保全东北军的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在他精心培育下,东北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张学良不仅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栋梁之才,更倾心于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东北大学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东大学生早期爱国活动足以证明,东北大学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0.
赵伟 《北京党史》2011,(3):59-60
白乙化,原名白容欧,字野鹤,满族,“1911年6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1928年考入沈阳东北军教导队.旋入东北讲武堂步兵本科,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①1931年“儿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略的铁蹄迅速踏遍东三省.爱国将士马占山等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民众也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  相似文献   

11.
在秀美的凤凰山下,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纪念碑,那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的水恒的怀念。 矢志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强占沈阳,东北大学遭到日军大肆搜捕、破坏,被迫解散,当时在东北大学读书的苗可秀含忿离开东大,进入北京大学借读。然而国破地  相似文献   

12.
周小舟,原名怀求,1912年11月11日诞生于湖南湘潭县黄荆坪乡独龙桥村。1931年秋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他向往光明.探求拯救国家的道路,到北平后感觉思想新潮的涌动。然而刚刚如饥似渴地吸取新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好河山沦于敌手,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北平的青年学生请愿罢课,要求政府出兵抗日。周小舟臂带黑纱,  相似文献   

13.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离开东北,移居北平,开始以宣传抗日救亡为职业。1931年9月27日,他与北平其他爱国人士一起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部长。同年11月3日,当马占山在黑龙江省嫩江桥率部抗击日寇时,他和其他人士一起发动群众募捐,发电报,写慰问信,支持爱国官兵的抗日战争,使马占山部队得到很大鼓  相似文献   

14.
正九一八事变后,郭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辽西省委书记、东北局组织部部长、辽宁省委第一书记)流亡到北平,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来,他被党组织安排到东北军中做地下工作,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进入东北军学兵队1935年底,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当时正在北平(今北京)东北中山中学读书的郭峰,是中山中学学生运动的骨干。"一二·一六"游行示威后,中共北方局和河北省委、北平市委于12月  相似文献   

15.
1936年8月,张学良将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为改造和加强东北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以适应抗日救国形势的需要,逐决定成立东北军学兵队.该队从成立到解散历时不到一年,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党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指挥员和党的领导干部.1 1936年夏,张学良将军委托东北军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筹建学兵队.张将军接受了宋黎同志关于“学兵队队员要从北平学生运动积极分子和民先队中挑选”的建议,并嘱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美籍华人富豪何东发电报给在北平的张学良将军:“东北军如抗日,何东个人愿负责供应整个东北军的军火。”见电,一直处于违心、苦闷与国人谴责声中的少帅兴奋异常,即电南京蒋介石,据此理由急切要求对日宣战。蒋回电表示不相信何东此举。少帅甚为恼怒,亦无可如何。  相似文献   

17.
黄超 《前线》2011,(6):18-19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领导民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北平沦陷之前,地下党组织领导学生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北平成为抗日的前线。地下党组织不但指导民众抗战,还组织了秘密交通联络站,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侵占中国东北辽宁、吉林两省,接着又集结重兵侵入黑龙江。日军以大批军械装备降日的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唆使他进攻齐齐哈尔。 这时,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远避北平,为了推卸责任,便拍电报请求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主席。10月10日“双十节”那一大,黑河镇守使兼警备司令、步  相似文献   

19.
赵尚志和方正抗日根据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兴江 《世纪桥》2009,(20):43-46
赵尚志,1908年10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村(今尚志乡尚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洪流中。历任珠河(现尚志市)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职务。  相似文献   

20.
正宋庆龄:完成孙中山亲临东北的遗愿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和1924-1925年两次北上时,孙中山都曾计划到东北对白山黑水进行实地考察,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阻挠,以及疾病的拖累,孙中山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29年和1931年,宋庆龄两次途经东北,弥补了孙中山的遗憾。1929年5月15日至18日,宋庆龄在从德国途经苏联回国,经东北转赴北平(北京)参加孙中山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