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巧宁 《党史文苑》2007,(3):9-10,15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其高效的底层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增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红军在宣传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凸显贫富差距,强化广大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穷人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其高效的底层动员密不可分。为了增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红军在宣传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凸显贫富差距,强化广大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穷人只有跟着红军闹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李芝兰 《党史博览》2011,(12):53-54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学术界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研究曾出现过一个高潮。先后有大量文献资料、回忆录、人物传记、研究著述、历史资料选辑(编)等几十种研究成果问世。进入21世纪,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更进一步朝着纵深方向和微观领域发展,不少学者都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然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才研究少有涉足。或涉而不深。因此,本文从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才建设这一角度出发,作些粗浅评述。  相似文献   

4.
5.
<正>毛泽东同志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湘鄂赣、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10多个根据地。其规模中央根据地第一,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红军近10万。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红军达8万之众,规模第二。从位置上看,绝大部分根据地建立在南方,北方仅陕甘1个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恰处南北根据地之中,形成了连接南北根据地之间的一座桥梁。笔者就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背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1931年11月7日,在鄂东北苏区首府黄安县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由红四军和同年10月在皖西六安县麻埠编成的红二十五军以及彭杨军政干校组成,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新成立的红四方面军共有3万余人。一、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撤离鄂豫皖1931年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利用围困苏区的国民党军队暂时转入守势的良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昂的斗志,先后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四大战役,并歼敌6万余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的白军达40个团之多。我军的主动…  相似文献   

7.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典范,在其创建和续存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的胜利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本文在探讨红色文化生成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生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和领导核心、理论基石和文化渊源、主要载体和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旷继勋领导的四川蓬溪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蓬溪县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建立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共产党人旷继勋以领导蓬溪起义为开端,在四川、上海、洪湖、大别山、大巴山武装斗争中,锻炼成为著名的红军战将。蓬溪起义在四川和西南地区以至全国产生重要政治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和先声,为红四方面军进军川陕奠定深厚的政治基础、军事基础、政权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9.
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对工会、贫农团、共青团、妇女会、反帝拥苏大同盟等群众团体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领导工作。在这一时期,党对群众团体工作的领导举措,不仅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壮大了革命队伍,也为党的各项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川陕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和苏维埃运动在中国西南和西北的典型实践,一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一个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两者的斗争实践各有千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对中国革命也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川陕苏区红军碑林吴慧龄坐落在古蜀道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广元皇泽寺川陕苏区红军碑林,以其独特的姿容,接待了南来北往的观光者。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1981年为碑林陈列馆题书了“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八个雄健有力的大字刻成横匾,悬挂碑林馆门上方。...  相似文献   

12.
巴山风骨──—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诞辰60周年陈明明踏上这块土地,油然而生高山仰止的崇敬与神圣之情。在达县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达县市,与现代建筑物相辉映照,是随处可见的刻有“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军部遗址”的黑色大理石碑。在与陕西紧邻的南江县,“长赤”...  相似文献   

13.
1932年7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了国民党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未能粉碎“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蒋介石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的这次“围剿”,  相似文献   

14.
由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数千里艰苦转战,终于摆脱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于1932年12月12日胜利抵达陕南西乡县。 红四方面军西征到西乡后,由于这里有陈浅伦正在组建红29军,群众基础很好,部队一到就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家家户户象欢庆盛大节日一样,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在街头鸣放鞭炮。许多老百姓让房子,把家中仅存的一点粮食、菜油和粗布拿出来,犒劳红军。当时,红军总部驻扎在钟家沟,许世友的34团住私渡河。红四方面军在西乡住定后,总部先决定以陕南为据点,动员和组织群众,建立陕南革命根据地,各部队根据总部的部署,立即行动,一边就地休整,一边开展群众工作。 正当在陕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部队得到情报:四川军阀正集中主力在成都、内江一带进行混战,川北防务异常空虚。红四方面军总部立即研究了这一情况,经过周密分析,毅然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乘虚挺进川北,集中力量向四川发展,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统一部队的思想,1932年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由徐向前主持在西乡县钟家沟乡的玄天观召开了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  相似文献   

15.
红军文化就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的过程及其成果的总和。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愈益坚定的信念、愈益顽强的斗志、愈益牢固的决心,使红军文化演化为“苦干不苦熬,叩开幸福门”的老区精神,进一步得以弘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在川陕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政治领导人,仍沿用鄂豫皖时期的"左"倾政策,大搞"肃反",使大量的革命者遭受不白之冤,正在开辟的根据地由此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尽管中间有广大指战员的质疑和抵制,使艰难中的红军未受更深灾难,但由于没有从思想根本上认清"肃反",否定"肃反",使新开辟的根据地未能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开辟了中华法系的新纪元。研究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历史沿革与经验教训,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本质的前提。1932年红军进漳后,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完政、土地、婚姻、法律实施方面的法制建设活动。一方面,宣传和贯彻了中央苏区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根据地法制建设步伐。今天,我们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的红色法律传统精华,借鉴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经验,对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法治不断完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六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实现胜利大会师。毛泽东挥笔疾书:“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我们翻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就会发现,示意红军长征路线的“红飘带”,两次从黔东划过:黔东,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是贺龙率领他与周逸群创建的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是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从而孕育出红二方面军的地方。红二、六军团从这里出发,创建了更具影响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这里驻足,然后挥师西进、北上。  相似文献   

19.
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思想政治工作,徐向前、陈昌浩、傅钟、刘瑞龙、熊国炳等一大批根据地领导人在这方面都有许多重要指示、精辟论述和创造性的实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经验,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卢庆洪 《世纪桥》2011,(12):23-30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集中全力向西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大渡河北上入川作战"的电令,发起嘉陵江战役。经过24天的激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