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国内学术界关于列宁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十月革命时期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思想。实际上,列宁十月革命及之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对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列宁及其思想的整体把握,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列宁早期思想开始。列宁早期是从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开启其学术生涯和政治生涯的,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和  相似文献   

2.
列宁提出,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在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居支配地位;"自由"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抵触,那是非真实的东西;"战争"应有苏维埃政权进行的革命战争与帝国主义战争的区别;"协议"有革命者为最终消灭敌人而同其暂时达成的协议与"入伙性"协议的区别。在苏俄非常时期,列宁主张就这些重大问题对工农群众进行社会政治教育。同时,他提出了加强社会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措施。列宁的思想在当代具有思想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苏俄是否需要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问题上,列宁将主张"革命战争"的言论称为"革命空谈"。他指明了"革命空谈"产生的原因:一是"左派共产主义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他们落入了俄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的圈套。他分析了"革命空谈"的危害:一是坚持革命空谈只会使苏维埃共和国更加"屈服于"德帝国主义,二是它不仅不能促进德国革命反而会妨碍德国革命的成熟。列宁提出必须善于区别情况不同的"妥协",肯定正确的、必要的"妥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列宁早期思想对俄中关系的影响;二是列宁时期苏俄对华政策;三是列宁时期俄中外交关系;四是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系统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列宁带领俄共(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距今已经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也都远远超越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但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包括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判断党的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必须从实践而不是书本出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要善于从政治看问题,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使新经济政策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的俄国等,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捍卫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革命政权,列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历了包括平定叛乱、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不平凡的历程,这段苏俄的非常时期从十月革命胜利开始至国内战争结束为止。当时苏维埃政权面对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一时期,在列宁的思想里,无疑具有"非常性"的内容,即同当时的形势和措施相适应的内容;可是与此同时,还有"常态性"内容,即  相似文献   

7.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内容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俄共一些领导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抓住列宁的某一说法,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辩护。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但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依据。有些解释属断章取义,无视列宁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科学的研究需要对列宁的不同说法联系具体的时间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政府和执政党治理的绩效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但不必然会增进合法性。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执政的历程中,有效性为其存在和执政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文革"等历史时期,党执政的治理绩效基础一度比较低下,对党执政的合法性构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指标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以经济为主要标志的整个社会的全面飞速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和巩固了党的执政体系的合法性。当然,仍需要正确地认识目前的有效性,即治理绩效作为党的执政体系的基础之一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并在政策层面加以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研究的特点,一是深层次发掘列宁思想遗产,二是敢于进行拨乱反正,这对于全面正确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及经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和实质、"停止退却"的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对理解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通过撰发类型各异的政治文本对其展开纪念,并借机实施即时性和共时性的政治表达。列宁此举并非止于总结和评价十月革命本身,同时意在借助特定的政治仪式和革命符号来研判政治形势、阐释政策主张和升华实践经验。经由列宁初始的十月革命纪念话语建构与表达,十月革命纪念的功能诉求得以展现,政治表达的价值内容得以彰显。十月革命胜利距今已至百年,列宁借助纪念十月革命表达政治的经验与启示,对于当代中国纪念政治的实施仍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列宁关于以"共处论"与"交往论"为核心内容的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实践,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新图景;特别是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现实基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认识,以及其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方式和方法等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对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志杰 《南风窗》2010,(15):85-85
<正>或许奥巴马意识到面前的正是苏俄的覆辙,他想在这覆辙上做的,相比苏俄的狼狈撤退,将是美国如何体面地离开阿富汗。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首次在人事上作出非常高调的动作,把美军驻阿富汗司令麦克里斯特尔撤换。传媒归纳事件源头为麦帅在一向反军方的美国杂志《滚石》的访问中,把美国总统、副总统到驻阿大使的军事政策骂得体无完肤,是一场政治公关灾难。有阴谋论更断言这是麦帅"金蝉脱壳"的奇招,目的在于从没完没了的阿富汗战场退下火线,以保自己作为"长胜将军"、生擒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反恐英雄"。  相似文献   

14.
略论马克思与列宁的理论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承认马克思和列宁之间存在着理论差别并认真地加以分析和比较.这种分析和比较应当以他们各自的思想主流为依据.马克思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一切社会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完全是以对资本主义进程发展规律的分析为基础.列宁在自己的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策略体系,体现出的是高度强调富有自觉性的意志和组织力量的历史创造力.对这种差别,不能简单解释成"经济决定论"和"革命唯意志论"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应当到时代差别中去找.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政治的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要说明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关系了。国外不少学者对此采取了走极端的路线,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混为一谈,认为"斯大林采取的所有政策的基本内容都是来源于列宁的";①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截然对立,强调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己"失去了列宁时期那些具有工人阶级革命的共产党特证的一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前,列宁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来认识和论述社会主义的。但十月革命之后,尤其是列宁晚年,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他的著作《论合作社》中反映得很清楚。列宁思想究竞有哪些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何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列宁逝世前夕,在口授的"最后的文章"中就苏俄的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若干重要论断。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忽视苏俄国情,鼓吹"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他提出: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鉴于苏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他提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针对第二国际代表人物和国内的孟什维克党人否定俄国具备实行社会主义文明前提的论调,他提出: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鉴于苏俄国家机关中由于文化缺少而出现的种种弊病,他提出:我们的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农民,采取正确的联合策略,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关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三个不同时期,对农民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联合策略也不一样。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俄国的农民分为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无产阶级应该联合下等户和中等户,反对上等户;国内战争时期,列宁认为农村居民分为贫苦农民、中农和富农,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贫苦农民,还要和不剥削人的中农结成联盟,镇压富农的反抗;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认为农民已经中农化,即小资产阶级化了,无产阶级与农民主要应结成经济联盟。  相似文献   

19.
列宁坚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在与经济派的斗争中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关注和追求;在由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中对社会主义价值手段的再认识;晚年的政治遗嘱中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20.
凡涉及反对改良主义、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等问题时,卢森堡通常与列宁站在一起.但在建党问题上,卢森堡不接受列宁的高度集权的组织原则,她更反对把党组织的集中制原则扩展为革命后的新政权的组织原则,她认为那会使社会主义变形.进一步看,卢森堡和列宁的差别不仅在组织问题上,而是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