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1月3日,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中区沈钧儒旧居揭幕,展出内容包括"范长江简介""范长江与重庆""百炼成钢""沈钧儒与范长江""长江韬奋奖"5个部分。范长江是第一个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个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第一个进入红色政权中心延安采访的中国新闻记者。如今,以他和邹韬奋共同命名的"长江韬奋  相似文献   

2.
信息窗口     
《中外名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评介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尹均生教授主编的《中外名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该书收集中外名记者典型精彩的新闻作品29篇,其中有第一位进入红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在保安初会毛泽东》,有第一位进入延安的中国记者范长江写的《陕北之行》,有中国新闻界前辈赵超构写的长篇延安访问记《延安一月》等.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危亡,匹夫有责。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负责《大公报》战地采访工作的范长江,安排并带领记者奔赴抗日最前线,采写了一篇篇悲壮而生动的战地通讯,极大地激励了抗战军民。1938年5月中下旬,范长江等几十名战地记者,在完成采访任务后,从硝烟滚滚的徐州前线突围,先后回到武汉。中共长江局领导的新华日报社,特意举行招待会,欢迎和慰问各位记者。周恩来因事不能出席,特于5月26日致信范长江。信中提到,范长江饱载着前  相似文献   

4.
《党建》1995,(3)
范长江的节操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率军小挫口寇,《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写了篇战地通讯《南口之战》,发表在《大公报)上。汤恩伯由是扬名,对范长江深为感激。后来,范长江等在武汉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会,曾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汤恩伯乘机签了一张5000元的...  相似文献   

5.
正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西北进行新闻考察与采访。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历尽艰辛,追踪采访红军长征,迅速、及时地向世人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范长江部分通讯此后汇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一年多时间内连出9版,风行全国。范长江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  相似文献   

6.
李海流 《党史文苑》2012,(15):41-43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可谓如雷贯耳。然而,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他亲赴战场采访的往事却鲜为人知。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陆续到前线采访。中国记者有《大公报》范长江、《新华日报》陆诒、《星光日报》赵家欣、中央社特派员曹聚仁夫妇等20多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中国战场,有一盏明灯在闪闪发光,这就是延安。然而,由于封锁和偏见,在世人眼中,延安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模糊的灰网。人们渴望撩开这层灰网,了解延安,熟悉延安。于是,便有了《福尔曼延安之行》。这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访问后,得出的结论是:“延安,中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所有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人。当时,"红色中国"延安处在国民党军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之中,埃德加·斯诺一个外国记者,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洋人,他是怎样冲破层层封锁,冒着生命危险,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红色中国"延安的呢?  相似文献   

9.
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创建于1945年8月24日,这是中国人民第二座(第一座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人民广播电台,它的创建在中国广播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新华社冀察支社(当时驻地在涞水县下明峪村)根据上级指示组成记者团。由雷行同志担任记者团团长,团员有:王  相似文献   

10.
正1946年夏,抗日战争的硝烟散去不久,解放战争的烽火又已经燃起。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五次来到中国。8月6日,她乘卡车一路颠簸,前往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要完成她上次访华未能实现的愿望——见到毛泽东。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这个"身材魁梧""毫无拘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革命领袖。  相似文献   

11.
正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令世界为之震惊。随后,以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记者先后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以敏锐的目光,客观公正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革命的真相,从而赢得了人们的敬佩。然而,并非每位进入延安的西方记者都如此幸运,瓦尔特·博斯哈德就属于后者。博斯哈德是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记者,1931年来华工作。作为首位采访红色延安的欧洲记者,他的故事曾经尘封多年。  相似文献   

12.
在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他在来中国前,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召见。罗斯福授权他与中共领导人接触,以更多地了解中共敌后抗战情况,回来后向他报告。罗斯福还交给这名记者一份《世界航空图》,要记者代他转送给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这名记者来到延安之后,要求单独会见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罗斯福赠送的地图。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接触英语。长征胜利后,在延安的窑洞里,他跟着来访的美国记者学英语、学唱外国民歌,甚至学跳西方的交谊舞。就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也没有忘记学习英语,常常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看。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会见了美国女记者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6,(4):65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并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的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华社的业务活动开始从陕甘宁边区深入到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党中央最重要的"耳目"和"喉舌"。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着中国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博采》2006,(1):28-34
在一次讨论会上,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认识陈伯达,是陈伯达到延安之后的事情. 1937年7月下旬,日本攻陷北平、天津后,陈伯达经中共北方局同意,于8月上甸由天津乘船到青岛,经西安,于八九月间到延安.此前,陈伯达已是中国文化界不大不小的名人,他曾在北平带头掀起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启蒙"运动,并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之一.陈伯达到延安后,人生地不熟.  相似文献   

16.
正1940年5月31日,新加坡华侨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访问重庆后,抵达延安。陈嘉庚在延安先后考察了工厂、机关、学校和市场,广泛接触老百姓,延安廉洁简朴的作风与重庆当局奢靡之风形成强烈反差(1)。返回新加坡后,陈嘉庚将在重庆和延安的所见所闻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正毛泽东发明了纸老虎一词可能许多人都知道paper tiger这个英语短语,它的意思是纸老虎。发明它的,就是解放战争时初学英语的毛泽东,那是一次他在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偶然发明的。1946年8月6日,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杨家岭采访毛泽东。斯特朗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女作家和女记者,这是她第五次到中国,也是第一次到延安采访。在这次与毛泽东的谈话过程中,斯  相似文献   

18.
<正>1937年11月8日,在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的领导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组织大批左翼新闻工作者奔赴抗战前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秘密党员、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政训处干事张天虚在台儿庄抗日前线,创办了全国第一份由军人编辑油印的报纸《抗日军人》。张天虚既是军人,又是记者;既拿枪上阵杀敌,又提笔撰写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又跟随六十军驰骋抗日战场,撰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  相似文献   

19.
正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3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写好红色家谱"主题党日活动。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大地上令人神往的红色景观。延安曾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杨家岭、枣园  相似文献   

20.
1937年,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来延安采访,对延安新秩序大为感叹,"中国共产党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欧文——傅立叶时期的原始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所梦想的公社生活,……粮食、衣服和棉被一律由国家发给,……每个人都是从放在桌子中间公用的碗里夹菜吃。中国的共产主义是最原始的共产主义,平分了又平分,一直分到原子"。延安,曾是一个被赋予了很多色彩和使命的名字。这个曾为人所敬仰不远万里投奔而又为人所仇视欲除之后快的地方,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延安,有它的伟大崇高,也有它的"柴米油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