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本文主要目的是要搞清楚在东北解放区,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与苏联之间的易货贸易(以下简称对苏贸易),特别是中共在农村实施粮食收购的真实情况。对苏贸易采用的方式,是从农村收购大量粮食后出口苏联,然后再进口布料、机械和军需物资。对当时陷于军事困境的中共而言,这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政策。  相似文献   

2.
1945年,斯大林通过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华政策。他选择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结盟,以实现苏联在华的一系列现实利益。1949年初,以米高扬秘密访华为标志,斯大林将对华关系的主要对象由国民政府转向中共,开启了同中共结盟的进程。二战后初期,苏联与中共在中国东北层面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战略性关系,是斯大林1949年初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基础与起点,使他更愿将中共视为苏联在华利益的新支点与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将东北视做其战略安全区,中共借机率先进入东北发展自己的力量:首先取得苏联和朝鲜的支援,建立了六条水陆交通线,将东北各解放区联系到一起;又与苏联发展贸易,打破了蒋介石的军事一经济封锁,将解放区连成一片。苏联派专家帮助修复东北铁路和桥梁,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遂成为全国最大最巩固的根据地。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邮电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8月至1946年9月,是分散经营和由分散经营走向地区统一领导的时期;第二阶段,从1946年10月至1947年12月,是东北解放区邮电事业统一领导时期;第三阶段,从1948年1月至12月,是东北解放区邮电事业的全部接管和全面恢复时期;第四阶段,从1949年1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为东北经济建设服务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现将四个阶段的恢复与发展过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为建立东北根据地,在经济领域曾进行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尝试,其中对外贸易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仅对1叫个一1949年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做一概略介绍,以对总结其历史经验提供一点粗浅的参考。抗战胜利后,我党派出科万余人的主力部队和2万多名干部挺进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进入东北后,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巨大的财政困难。第~,解放区的财政支出极为紧张,我党初到东北,没有雄厚的物资基础,财政靠搜集敌伪物资和发行纸币维持开支。但敌伪物资毕竟有限,纸币发行量也需要有限度,两者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6.
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这次加深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公开访问苏联、谈判签订中苏结盟条约作了必要的准备。实现中苏结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确定的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范例。作为中苏结盟谈判的先行者,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样应当功垂史册。然而这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论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未提及此事。王永华同志撰写的《1949年刘少奇秘访苏联始末》一文,对这段重要历史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7.
东北解放区的商业、贸易工作,是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东北解放区的商业,是一个包括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私营商业、公私合营商业和个体商业多种经济成分的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的商业体系。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公私合营商业,属于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是崭新的商业经济成分。东北解放区在发展内部商业的同时,开辟了以苏联、朝鲜为主要对象的对外贸易渠道,这在全国解放区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苏联出于在远东战略目标的考虑,在对华政策方面由与美国合作逐步转向倚重与支持中共,与中共积极开展经济关系.此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苏联对中共在东北及部分华北地区政权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双方在中长铁路产权和开发东北资源方面的矛盾上.双方虽然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摩擦,但总体上中共与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苏联对中共的援助是主导方面.它构成了中苏军事和政治同盟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弛 《世纪桥》2010,(1):42-43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是中苏关系史中最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共和中国革命的态度与立场由消极冷漠转向积极支持,苏联与国民政府的同盟关系转化成为与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关系。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同国民党蒋介石一场严峻的斗争,就其斗争形式来讲,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但外交斗争是一个重要侧面.这主要是由东北的特殊形势决定的.因为抗战结束前夕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把东北纳人到美苏对抗的战略格局中去,使争夺东北的斗争带有国际性.如同中共中央当时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所说;“这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斗争.”这种斗争形势向中共提出了如何运用外交策略的问题.所谓运用外交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好同苏联和美国的关系.苏联根据中苏条约出兵东北,并将把东北交给蒋介石.因此,中共进军东北首当其冲的障碍就是中苏条约的限制.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东北,但它是蒋  相似文献   

11.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谦 《党史天地》2006,(4):10-15
1949年7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在中共外交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由于当时访问是秘密的,有关史料面世很少。这是中苏两党间第一次进行的高级会谈,意义重大。这次访问,对于促进中苏两党的友谊,创建新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访问的缘起中共派员访苏,早已酝酿。1948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东渡黄河,于4月11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共与苏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中苏两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为了解决分歧和矛盾,1963年7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率领代表团赴苏,与以苏斯洛夫为首的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了中苏两党会谈,其问,邓小平同苏共围绕“总路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两党暂停论战,双方试图通过两党会谈的途径来寻求缓和两党、两国的关系,但却在这个关键时候发生了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中国内政公然干涉的挑衅性言论。这引起中方的强烈反应,使得中共对苏共的方针政策也发生了逆转,从而导致双方莫斯科会谈无果而终,论战硝烟再起,最终使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15.
1948年末,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苏联和东欧等国颂扬中共独立自主取得的中国革命成就,激起斯大林的妒忌与不满,怀疑毛泽东要走"铁托路线",摆脱苏联的控制。1949年春,美国抢先于苏联宣布拒绝参与调停中国内战,斯大林又怀疑中共中央机关里的美国人泄了密,于是,决定逮捕斯特朗,并命令中共逮捕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人李敦白,以考验中共对自己的忠诚度。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中共不得不违心制造了李敦白冤案,此事件体现了斯大林时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0月1日15时,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仅仅过了3个小时,从苏联首都莫斯科拍来了世界上第一份外交贺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久久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因为他们深知在此之前斯大林对中共的偏见。而苏共执政的苏联和中共的关系,也一直处于很微妙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苏共二十大不仅是苏联历史上的大事,也是战后国际共运史上的大事.八大前后,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基本肯定到逐步否定的过程,其认识的变化直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从中共对苏共二十大认识变化的历程以及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进驻中国东北的苏军未与中国政府商议,即以"战利品"名义,擅自拆迁了东北主要的工矿设施,搬运了大批物资财物,国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番交涉,但苏联一直坚持"战利品"的说法。1946年2月中国出现反苏运动,苏联在东北的劫掠行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苏联依然拒不归还东北的日资设备,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影响了日后中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文艺,是在一片荒凉的文化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文艺骨干,最初都是从关内各解放区来的.“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延安马上组织了东北干部团开赴东北.其中包括一大批文艺干部,组成两个文工团.东北文工一团以鲁迅艺术学院为基础,东北文工二团以青年艺术剧院为基础.1945年11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也奉命随同延安大学一同迁往东北.鲁艺于1946年秋到达东北,1946年冬到佳木斯,改名为东北大学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另从延安及其他解放区调来一批美术工作者,组成了一个东北画报社.还有从华中、山东来的一批文艺干部、文艺团体分属各部队或散属于各省.这些就是开辟东北解放区文艺工作的主力队伍.  相似文献   

20.
《党史纵览》2016,(7):8-10
正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我中原部队开始突围。1946年6月,蒋介石在内战部署基本就绪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193个旅、158万兵力,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国民党军用于围攻中原解放区的总兵力约30万人,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中共中央军委为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