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具有科学系统的理论内涵,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共通性、发展性、包容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引领文明包容共存的前进方向。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文明问题上坚持“西方中心论”和“西方优越论”,在实践中倡导“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这种等级性文明观给世界带来巨大动荡和灾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要想避免陷入新一轮战乱,亟需从“文明冲突论”转向“文明交往论”和“文明互鉴论”。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文明倡议应运而生。这一倡议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对构建和平发展的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流是世界各国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桥梁,也是连接不同文明之间的纽带。促进跨文化交流有利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播,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主动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积极创设跨文化交流机制,切实遵循文化传播规律,不断优化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路径,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辅相成的历史。多样化、各具特色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塑造着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基本样貌。当今全球秩序是一个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霸权主导特征的不平等秩序,西方文明在其中居于强势与主导地位,美国掌控世界文化霸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连同其所属的文明处于弱势和不平等地位。现有的以美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没能解决自身产生的诸多矛盾,亟需进行重塑。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体系化的理论认知,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指南,为重塑全球秩序指引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远 《当代世界》2023,(4):23-28
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创人类未来提供的又一个重要公共产品。文明多样性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球文明倡议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实际,既凝聚治国理政精华的中国智慧,又顺应世界现代化大潮,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者,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将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携手世界各国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旨在探讨政党政治的未来,探索创新人类政治文明。中国和合文化超越西方对立型政党政治和分的政治哲学,推动再造政党,再造政党政治,从而也为自己正名。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与为人类服务的有机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共逻辑就是,传中共治党治国理政经验,造共赢之势;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共方案,践大道之行;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中共担当,呈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必须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一带一路"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彰显共产党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7.
后冷战时代中国政治领导层所阐述的文明观,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尊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倡导以平等、包容的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各种古老文明汲取当代人类所需的智慧;第二,赋予中国传统"和"的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当代,体现在物质文化、社会行为等层面上的文明交流和共享,与文化身份和认同意识的多样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旨在确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和秩序理念,它根源于当今人类的现实处境,同时包含着面向未来的"人类共处之道"。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建立新型政党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是当代世界政治的重要背景之一。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初心是希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关怀人类的整体命运。这样的态度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人本文化,而人本文化与西方主流的"超人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工智能的特点是汇集众智,而这一点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在西方超人文化的主导下,人工智能的技术鸿沟将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丧失比较优势,难以参与国际分工,进而出现被"永久边缘化"的风险。相比而言,中国的独特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在完善国内共同体的同时,关怀国家间的不平衡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的超人文化将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裂痕,甚至将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排斥在外。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类,还关注作为整体中个体的能动性。这种与超人思想截然不同的理念,将弥合"文明的冲突",创造和谐的世界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引发海内外广泛热议,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随着这一理念被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共识.外界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动机、意涵、前景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错误论调,如认为这一理念是所谓的国际修正主义、地缘政治挑战、中国霸权工程或出口中国模式的政治工具等谬论.批驳这些错误论调、回应争议与误解,对把握国际话语权,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整体上看,国外学界大致沿着"动机·行为·影响"的逻辑主线,在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经和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展开研究,并普遍对其构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达成一致共识。虽然存在偏重实务研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理关注不足、用西方结盟式共同体与零和博弈理论等旧理念解读中国国际战略等局限,但其"动机·行为·影响"研究逻辑、多学科研究视角与综合性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中楼阁、一厢情愿的事,而是实事求是、多国互动的任务,必须科学把握必然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始终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回答了中国的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和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措施,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展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伙伴关系,谋求各国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严峻考验.同时,疫情增强了各国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动力,拓展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也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对外工作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着引领、固基、统合、拓展、协同等五个方面的独特作用.新时代,日益走近世界政党舞台中央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的关系、与世界其他政党的关系业已发生历史性变化.在此背景下,党的对外工作需要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基础上完善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努力搭建更多形式、更多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同时加强对世界政党的方向、理念、认知、责任引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更多支持者、赞同者、同行者,为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的重大判断和指导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对于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形成了外交路径论、发展路径论、综合路径论三种观点。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需要根植已有的实践探索和丰硕成就,遵循这一思想内在的自治和治理的逻辑,从深邃渊远的中国智慧中提取中国方案,走出一条世界各国包容互鉴、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6.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大国关系决定着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中国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进程中,中国外交特别注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是大国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竞争。构建良好的大国关系,必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正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今后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从理念和实践层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不久,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观",既赋予"上海精神"新内涵,为上合组织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又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构建发展共同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世界经济遭遇贸易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联合国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中国与联合国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既有共同价值内涵,也有其各自鲜明特性。在哲学基础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原子物质、自然法和个体理性角度出发来论证世界主义中的个体价值,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宗教哲学、主观感知与自我体验的角度来追溯其哲学基础与思想源头。在理想社会秩序设想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正义和权利视角来论述应然的人类社会秩序,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更多地是从维系宗教情感、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类社会秩序。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模式及超国家共同体设想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具有更多的政治理想色彩,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更多地体现了自身的宗教社会性与本土性的特征。世界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主张推动着政治学理论及其实践向更加文明的方向转变:从不同文明冲突到人类共同价值的营造;从不同文明的相互包容和尊重到和谐文明秩序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从国家间权力政治和权力博弈到世界主义权利政治与合作;从道德哲学理想到现实制度实践;从民族国家到世界主义国家;从民族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从超国家共同体设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大同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乔瑜 《当代世界》2023,(12):61-66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伴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反映时代问题、回应时代呼声、引领时代潮流,为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提供重要遵循,也为破解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坚持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