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月刊,主编陈独秀。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9月将《新青年》改为机关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3年6月至1925年3月曾改为季刊,主编瞿秋白。1926年7月停刊。《共产党》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月刊;1921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党刊。编辑李达。1922年7月78停刊。《向导》1922年9月138在上海创办的中共中央理论周刊,主编蔡和森。1927年7月18日停刊。《前锋》1923年7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主编在秋白。1924年2月停刊。…  相似文献   

2.
新潮之来不可止1915年9月,汪益邹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陈独秀推荐撰述时提到老乡胡适。陈独秀对汪益邹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此时,胡适已到纽约八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学习哲学。汪盂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情年杂志》时,正处于胡适哲学观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所以顾不上回信。但他是赞成文学革命的,在《送梅觐在往哈佛大学》诗中,胡适写道:“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2月3日,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此文学,直认…  相似文献   

3.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2,(21):11-15,21
胡适对陈独秀知之最稔,由衷地钦佩他处事坚决果断的态度,十分珍惜与他相交相识多年的友谊。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胡适仍对身处逆境中的陈独秀施以援手,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贡献,始终予以肯定和褒奖,而晚年则又对陈独秀作了盖棺论定的评说。"真是一个老革命党的口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即后来的《新青年》)杂志,开宗明义向世人宣示:"国人而欲脱蒙昧  相似文献   

4.
《向导》周报上的笔名"致中",有人考证为邓中夏,有人推测为尹宽,更多的人认定是陈独秀。考诸"致中"文章的语言风格、用词特点和主要思想观点,再证诸陈独秀、邓中夏和蔡和森的活动轨迹,可知《离间中俄感情之宣传》《丧尽利权之鲁案协定》《北京政变与孙曹携手说》出自蔡和森之手,《统一的国民运动》《广州事变之研究》《宪法与自治学院》为陈独秀的手笔。因此"致中"是蔡和森和陈独秀共同使用的笔名,部分署名"致中"的文章是蔡和森代陈独秀写的。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二十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一1914年夏天,李大钊和陈独秀相识。1917年,陈独秀应聘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担负改革文科、整顿北大的重任。1918年2月,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二人开始共事。李大钊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从而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容。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开始了他们并肩战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1):F0003-F0003
刘仁静,湖北应城人,生于1902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刘仁静参加过五四运动,参与发起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成员,领导组织了北京社会手义青年团,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以后,创办并主编了团刊《先驱》,1922年与陈独秀一起出席了共产国际四大。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2,(6):65-F0003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陈独秀题写了刊名,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曾先后担任主编。《向导》为16开本,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赛先生"和"德先生",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2015年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本刊特约文史作者张家康先生撰文,追述《新青年》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呈现其所影响的那个时代,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同人所掀起的思想与社会革命,为读者展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黄晓虹 《党史纵览》2008,(12):47-49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创办于1904年.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察陈独秀早年所走过的道路和思想演变的轨迹.对《安徽俗话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之,研究陈独秀.也不能不研究《安徽俗话报》。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20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实际上,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都受到了胡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在五四前期,胡适和陈独秀曾经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时成了他的楷模。毛泽东1920年7月9日致胡适的信。印证了毛泽东的上述说法。信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3.
张国秦于1916年秋考人北京大学理学院,读了3年理工预科,1919年转本科学习。这时,北京大学已是全国新旧思想斗争最激烈的场所。陈独秀、李大测、鲁迅、胡适等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在北京大学执教,特别是陈独秀将《新青年》由上海带来北大后,其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便成了爱国青年学生追寻真理和光明的旗帜。陈独秀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也成了青年学生仰慕的政治明星。张国泰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读了很多陈独秀的文章,认为只有科学与民主这两种东西,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14.
1922年冬,瞿秋白因深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赏识,应邀从苏联回国,参与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不久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5年多后,陈独秀犯错误被免职,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在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辛探索中,陈独秀与瞿秋白始而亲密合作,终因思想分歧加剧了矛盾。他们这种关系,无疑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早期发展之艰难曲折。相逢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15.
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就义前5年的一个初夏时节,曾在古城保定旅居几日,古莲池畔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战斗身姿。 1922年6月7日,第一次直奉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李大钊便由北京乘火车来到保定,与吴佩孚商谈时局问题。有关李大钊与吴佩孚保定会谈的记载,主要见于《白坚武日记》和《胡适日记》。白坚武在其1922年6月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1月,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记者的身份赴苏俄考察,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随同陈独秀回国。 回国后,瞿秋白任《新青年》、《前锋》主编,以后又主持编辑《布尔什维克》,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大量拓荒工作。他力主国共合作,因而深得孙中山的器重,于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他参与国民党的领导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成为继陈独秀之后的中共最高层领导人。1930  相似文献   

17.
正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22年,到上海入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校;1923年,进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底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5月,她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11月初,化装转赴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受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欢迎。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  相似文献   

18.
充满革命激情的青年麦文澜,1909年12月10日出生,1922年进入上海广东同乡会捐资创办的上海广肇义校读书。一个名叫冯恩伦的同学,年龄和麦文澜相仿,经常和他在一起温习功课。麦文澜经常在冯恩伦的书包里发现一些进步的书刊,如《向导》、《新青年》、  相似文献   

19.
李达,1890年10月生,湖南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年7月3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  相似文献   

20.
张洪波 《党史纵览》2006,(11):54-55
陈独秀与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同为安徽老乡,又是一对相知有素的老朋友。陈独秀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胡适出生于徽商发源地绩溪。恢弘的长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养育了陈独秀光明磊落、百折不回的个性;苍翠的山峰,重峦叠嶂,生机勃勃,培育了胡适求真务实、精明干练的性情。近几年来,学术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少学者对陈独秀与胡适进行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出现了不少有分量、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但把他们融会贯通于一书的专著尚未见到。2006年初,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安庆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