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后,学界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持续研究。从研究群体看,以邱柏生、刘书林等人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理论月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核心场域;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要素、基本经验、推进路径、问题与对策等主题展开。对该项研究的成果存量和研究现状进行基于科学计量的多维呈现,分析现有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走势,可以为深化和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化之间,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笔者分别从大众语言、大众需要、大众实践三个层次,以理论宣传、理论践行、理论发展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阶段,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一思想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培炎 《党建》2009,(12):7-9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认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性著作。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在不同时间段从"建议《资本论》第一卷通俗阐释"、"以书评为主要方式进行宣传"、"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撰写《资本论》的‘通俗读物'"四个方面为推动《资本论》大众化做出重大贡献。归纳总结恩格斯对《资本论》大众化的伟大贡献,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我国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全书以通俗化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吸引了群众读者,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研读《大众哲学》,对于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人民大众的实际出发,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着力点,要充分运用大众化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十对基本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十大规律。总结建党以来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对于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弘扬和利用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是从理论内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载体,从理论受众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现实路径,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陈勇军 《党史文苑》2012,(10):51-52
延安《解放日报》得以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是:坚持"全党办报"的组织方法、"上天入地一线穿"的工作方法、"五新"的文风、"情理交融"的语言。这些经验对当前的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的论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载体的阐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读;通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重对象的论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前提的探索。毛泽东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总结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怎样理解大众化?怎样理解大众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关系?在现代中国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原校长陶德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中作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程婧 《党史文苑》2010,(5):38-41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的论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栽体的阐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读;通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重对象的论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前提的探索.毛泽东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路向峰 《唯实》2011,(6):38-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通俗化,而是要在现实生活的观照中探寻其当代进路。从哲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逻辑看,哲学源于生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看,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理解人类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路径看,回归生活是检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孙跃 《探索》2013,(1):14-17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愿接受、会应用,并给人民大众带来切身利益.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是“三性”、“三化”,即群众性、现实性、导向性和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文章从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妍  王滨 《求是》2010,(10)
<正>一是内容维度——理论创新的常态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的创新,增强其丰富性和时代性,强化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之更加具备走近大众、贴近大众、掌握大众的强大力量。从理论创新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  相似文献   

16.
何理 《理论学刊》2012,(5):16-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以人民大众为主要话语对象,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为核心,以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为辅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情感、分析框架等五个维度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各领域的学者着重从基本概念、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传播、大众化路径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研究,提出诸多颇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由于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些前提性学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得很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问题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需要在总结近五年以来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扩宽理论层次和理论视野,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及其现实践行。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定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计划,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总结这些经验对我们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从认知解释层面看,强调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从价值信仰层面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从策略操作层面看,强调目标引领与话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撰写的七篇序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动力。这种动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第二,落后国家也能进入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动力;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