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他的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出了困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成功之道何在?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学习《邓小平文选》,时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重视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其稳定思想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关注,核心部分是政治稳定。邓小平政治稳定观是基于当时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而做出的全局性、预见性的思考,其基本内容涉及政权根基、价值取向、政局和政策稳定等多方面,根本特征是动态稳定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着指南。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政治稳定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把政治稳定置于战略地位予以极大的关注,并反复加以强调。同时他不是孤立地谈论政治稳定,而是恰到好处地把政治稳定与改革和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廉政建设以及执政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思考和阐述。他的思想处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社会政治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稳定、为什么需要稳定、如何实现和维护稳定等问题。邓小平追求的稳定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动态稳定、底线稳定和系统稳定。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发展中坚持邓小平稳定思想,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简论邓小平政治稳定观的基本特点安徽省社科院邸乘光邓小平的政治稳定思想,是邓小平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邓小平治国思想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其中包含着对成功经验和痛苦教训的深刻总结,是我党和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稳定观探析赵春荣邓小平关于稳定的思想观点,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对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高度关注和深邃思考。本文试就其稳定观的深刻内涵作一初步的考察和分析。(一)关于稳定的重...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已经来临,并悄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微"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思想变化?如何掌握这个时代的规律特点,探索出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趋势?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实现创新?本期专题将为您解读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历来主张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和判断形势。《邓小平文选》三卷中有许多关于政治的精彩论述。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内涵,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一、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人民的根本利害 “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邓小平文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政治系统的有序运转不仅受到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生态系统要素的牵制。生态基础一旦遭到破坏 ,任何社会的政治稳定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生态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日益显化和强化。由于生态恶化的直接根源在于人口危机 ,所以人口危机将成为 2 1世纪政治稳定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10.
政治概念:“政治是人民的根本利害”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将政治解释为阶级对阶级的斗争。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崭新的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政治学说,对政治进行了新的概括:“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政治是人民的根本利害”,这是对政治最高程度的抽象,它揭示了政治的一般意义,构成了邓小平政治观的理论基础。人民的根本利害,实际上是人民的整体利害、长远利害,这与党和国家的大局密切相关,因而政治是人民的根本利害,从而也是党和国家的大局。从政治角…  相似文献   

11.
群体极化由现实映射到网络后,主要表现为“狂热追捧”与“千夫所指”反向共生、“道德审判”与“道德绑架”相互叠加、“口诛笔伐”与“人肉搜索”一触即发、“舆论反转”与“情绪反转”循环发生等网络样态,对网民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根本上破解群体极化现象,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将群体认知引领至“客观性”与“主流化”。群体极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历经“同质性思维萌发——导向性信息初构——主流性观点汇聚——偏激性认知形成”四个生成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承担阶段性任务,做好拓宽视野的前瞻者、思想建设的引领者、舆论风向的掌舵者与网络言行的规范者,切实引领网民价值解读、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12.
黄毅峰 《行政论坛》2011,18(5):16-21
冲突是政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政治与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如何在冲突中寻求稳定与和谐构成政治生活的主题。而构建有效的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就成为政治体系的关键。一个有效的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应该以动态的政治稳定作为目标定位,以民主政治理念作为价值基石,以制度化运行机制作为路径选择。唯有这样,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希望得以实现与维系。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创新 ,是中国农村基层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逻辑产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基层原有的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解体 ,旧有的基层社会的控制机制失效 ,基层政治权力几近于一种真空状态 ,乡村社会的治安、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等无人问津。时代的发展召唤着一种新的乡村社会控制机制。村民自治正是在这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出现的。在其初始阶段 ,村民自治仅仅以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为主要内容 ,其后经过十多年发展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既有一个保持政治稳定的问题,也有一个发扬政治民主的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政治稳定是政治民主的重要目...  相似文献   

15.
论政治稳定     
积中国20年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这三者之中,“稳定”是前提。如果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就是不可能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稳定”是全面的,主要是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等等,其中关键是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其它一切稳定的前提。当前,党中央在全党开展的以“讲政治”为核心的“三讲”教育,就是从思想上保障政治稳定的重大举措。所谓政治稳定,一般地说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政治系统连贯、有效、有序地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5,(Z1):59
英国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刚刚来到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是太过陌生了。中国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留学生一般家境富裕,平时生活被父母照顾周到,来到英国独立学习与生活,并要处理来自另一种文化的家庭成员关系,实属不易。但是只要你能够在之前更好地了解这个文化,并谨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考虑他人的需要与感受",寄宿家庭的经历可以是你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相似文献   

17.
政治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均必须竭力维护的基本社会环境,更是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的特定要求.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静止和停滞,而是要建立稳定的政治结构,并通过必要的政治改革谋求社会的全面发展.针对我国存在的影响政治稳定的现实因素,应采取实现动态发展的政治稳定之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邓小平独具特色的政治观的研究 ,分析了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深刻揭示“政治”的科学内涵及其特殊功能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高超哲学艺术。  相似文献   

19.
稳定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保持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全党的事情,要靠各条战线、各个方面来抓,全党来抓.政治稳定的基础是经济上的稳定,经济不稳定,政治不会稳定.所以,我们要坚持搞好治理整顿,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同时,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经济建设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整个经济不要滑坡.对于这个问题,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不要等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再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8,1(2):25-28
政治理想致力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力图改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任何理想都具有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理想同样如此,它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逐渐成熟的.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考察可以追溯其政治理想之源,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借鉴,马克思确立了哲学变革的价值指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想的期望所在.马克思对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通过对政治哲学的颠覆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确立的"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