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青年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代中国农村青年思想呈现出改变自身愿望强烈、学习欲望强烈、对未来迷茫和得过且过等思想特征,这与其受教育程度及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青年教育投资,兴办各种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青年思想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农村青年思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民交纳税款的目的是使国家提供公共品,但这一契约关系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在城乡不同的地区,公共品的供给机制和能力存在天然的差别.显现出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享有权利不平等的现状,使农村公共品的缺住严重.倡导在公共服务体制下坚持公平优先,重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特殊工作的奖补政策的实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农村劳动力这一“商品”贴上标签,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不可忽视,也不应忽视的工作。要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在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职业标准、更新国家题库和落实第三方认证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4.
一、推行村民选举村民自治的背景概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分配方式,农户开始掌握了相当的农村资源分配权.过去,是集体掌握着分配的主动权,农民劳动后,年终向集体和国家要分配,现在则是国家和集体每年都要向农民收取税收和提留等,国家和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直接化了.这种利益关系的直接化导致了两种后果:其一,在广大中等以下经济地区的农村,由于乡镇企业不够发达,集体要兴办公益事业,如修路、引水、建校等,都需要依靠农民的财力和人力;其二,农民也更关注村务、财务的公开,这主要是大部分款项都要向农民收取,他们自然要关心这些资金的使用.城郊农村的农民通常还更关注土地征拨、土地租用款项的来龙去脉,有的农民常为此类事情上访等.  相似文献   

5.
<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得到了充分认识,土地的稀缺性和难以逆转性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的全面拓展,农民的土地产权意识日益增强.国家的农业政策、三高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清产核资、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无不与农村的土地产权相关,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也迫切要求通过土地产权登记手段提供管理上的保障,这都是目前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实施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切实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管理,已成为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但我们目前的体制又使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成为难点.下面就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工作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可操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的缺乏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多年来农村以外的资金来源多为国家支农资金,而商业性融资尤其是负债融资数量很少,原因是农民缺乏用于借款担保的财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地区开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局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融资时,债权人实现其抵押权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论民间规则的价值蕴涵及其对农村法治的可能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立法的美好愿望是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作出规范,以满足民众普遍的、共同的秩序需要。然而国家法在向广大农村推进的过程中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长期以来,民间规则一直是我国农村广泛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以其固有的特质与优势维护着农村秩序的稳定。这一状况显然并没有因为国家法治的向下推行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相反,却成为我国农村法制推进的现实障碍。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要求我们正视国家法在农村实现的现实困境,深入挖掘是在什么样的价值指引下使得民间规则在国家法无法深入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而为国家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村落社区化的一个显著表征是实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重新积聚与集中,这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与此相适应的农村社区建设,其主要目标在于:在一个个业已或正在陌生化和流动化的乡村聚居空间内重建一个国家便于治理的"共同体"。在村落或村庄背景中生长发育成熟的"村民自治"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因子"会随着新农村建设带入到农村社区这一新的场景之中,必然会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创生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建构和村民自治这样一种上下联动的治理机制会在农村社区建设这个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交汇、孕育和生长。社区治理并不是对村民自治的否定和替代,而是村民自治在其"边际上的创新",其本质仍然是现代国家对乡村社会的一种民主化整合。  相似文献   

9.
金融业作为当前第三产业中的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曾经有力地支援了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的重要的、传统的行业,农村经济是否能得到迅速发展,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这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建设的成败,怎样动员金融力量,支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所谓开辟农民增收第四条渠道,就是让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直接增加收入.这一观点的历史智慧源头是对于中国一度领先于世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农本思想.这一思想虽然古老,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认识农业的地位,如何对待农民,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日本、韩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都在以农本主义作为基本的治国理念.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我们这个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还必须坚持农本思想,不讲以农为本,工业化会失去广大的农村市场所蕴藏着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道路,国家也鼓励社会工作参与到这一时代的大潮之中.文中分析了社会工作何以可能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并提出社会工作可以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充实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助推农村社区共同体的重建等六条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农村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现实的难点。农民和农村在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村的兴衰直接体现了我党的执政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农村发展却远远滞后。要想真正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农村和城市的同步发展,加速美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新一轮农村民主政治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当前影响这一目标改革推进和和谐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破除障碍,创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夹缝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国家权威的建立,由国家赋予的法律和正规制度在农村已经确立了其地位。这是农村秩序与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农村的社会冲突中,法律和正规制度更容易成为强势人群的武器,并不能代表公正。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农民往往得不到法律和正规制度的保护,他们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需要在社会公正与合法之间找到平衡点。“夹缝中的表达”既是他们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的位置使然。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以及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村民自治在农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是整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佳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仅没有现存模式可供选择,而且面对着复杂的农村现实,今后仍然需要靠不断创新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农村女青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事件不断发生.农村女青年自杀除了表面的直接诱因外,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国家和社会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农村经济建设、教育文化、法制工作和妇女工作,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改善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治安状况,从而有效地维护广大农村青年妇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较落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国家与村庄关系的变迁为背景,考察了建国50年来H村政治生活和治理模式演变的三个阶段,认为在考察农村政治变迁时,必须重视国家制度对农村政治生活变迁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和村庄政治对其社会基础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正>任何一种社会有机体,都是历史的产物.我国乡镇领导体制也不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乡和镇作为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建制,早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乡镇人民政权出现以前,就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此,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国家为了有效地管辖和处理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必然要建立统摄各种权力因素,蕴涵领导原则、规程、方式和方法的乡镇领导体制.随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历程(大体经历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对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 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试行农民退休金制度、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