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世界各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变革已成历史潮流,促使检察机关作出相应调整 当今世界两大法系正在走向融合。刑事诉讼中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庭审方式孰优孰劣,已由争议化为互补,混合式庭审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要求司法的和谐,行政诉讼审前程序建构是符合和谐社会具体要求的对司法改革的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审前准备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预示着审前准备工作程序化的必要性。当事者参与是行政诉讼审前程序中的和谐司法之核心要素。在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行政诉讼审前程序在诉答程序、审前证据交换程序和审前会议制度三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举证责任的明确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及时、公正、准确审理,保障和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为此文章探讨了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内涵,并对其特点和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5米左右长、0.3米多宽的画卷徐徐展开,老观古镇跃然纸上。“相传古时有一小山古木参天,老鹳(一种大鸟)长柄于此,此山故名鹳包山,鹳包山下的场镇形状如鹳,故名老鹳场。因‘鹳’与‘观’。旨近,后演变为老观场。”90岁的阆中市老观古镇居民刘和林解释了老观古镇名字的由来。为了让老观占镇重放光彩,82岁那年他精心绘制了记忆中的老观古镇。“这幅书画是我们的宝物呀,有了它,我们恢复建设老观古镇就有了依据和重要参照。”老观镇党委书记迭光俊说。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下的行政诉讼中尚未确立和解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较多应用,根据目前的制定法来看也并未明确排除和解制度。在行政纠纷解决的需求当中,主张构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呼声日益增高,和解为行政诉讼提供了一个灵活与多元的解决方式,有其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推动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厘清和解的主体、客体、程序等构成要件,明晰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及原则,阐述和解的启动、进行、终止的具体程序,明确和解协议的效力,以期实现案结事了。  相似文献   

6.
青年行政法学者章志远教授的新著<行政诉讼类型构造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以民众权利"有效而无漏洞"司法救济为原点,对类型构造这一关乎行政诉讼全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行政诉讼法学研究之作.  相似文献   

7.
1989年我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颁布,时至今日已十年时间。十年来,我国的法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主要依政策办事到主要依法办事的转变,司法在国家和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显著加强,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市场经济是行政诉讼制度生存的土壤。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相对人从属于行政主体,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没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一切行为必须听命于行政主体的行政命令。在这种命令与服从关系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行政诉讼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同。行政相对人有了独立的法律主体…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小议娄爱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起因是相同的,都是由行政争议引起,其目的都是解决行政争议,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很多方面,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相同、相近、相联系,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复议与诉讼都是解决争议...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2,(10):34-35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诉讼是法院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通过法定程序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作为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既有别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或途径,又有别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其特征可以概括为: 首先,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或途径相比,  相似文献   

10.
证据制度一直是诉讼法学中的中心问题。行政诉讼法学界也不例外,关于行政证据制度的研究正在热烈进行当中,并且积极酝酿《行政证据法》的制定。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诉讼中的证据问题应当是两个层次的:当事人对证据的运用和法官对证据的判断。两方面相结合方可构成完整的诉讼证据制度。而目前,对行政诉讼中法官应当如何判断证据问题的研究是不充分的,研究的不充分必然会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虽然借鉴于前苏联,但是并不是中国所特别具有,与各国的同类制度相比,监督范围还嫌太窄。在进行司法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国外同类制度。借鉴其有益之处,同时立足于我国现有国情,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是法律监督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法是规定行政诉讼程序的法律。它既是人民法院处理行政案件所遵循的规则,又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行政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我国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3.
蓝小燕 《理论导报》2007,(11):36-38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仅关系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权利范围,也关系到人民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在行政诉讼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界定受案的具体范围,立法、实践和学理上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试图就此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因为在这种诉讼中,只有作为被管理者的“民”(行政相对人)才有权提起诉讼,而作为管理者的“官”(代表国家的行政主体)则只能成为诉讼中的被告,因而人们习惯地称其为“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因此,有无行政诉讼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建立行政诉讼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是司法机关对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虽然借鉴于前苏联,但是并不是中国所特别具有,与各国的同类制度相比,监督范围还嫌太窄.在进行司法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国外同类制度,借鉴其有益之处,同时立足于我国现有国情,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是法律监督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诉讼程序公正可以分为程序实质公正和程序形式公正。程序实质公正指诉讼程序在结果指向上呈令人满意的属性和状态。程序形式公正指诉讼程序运行过程本身呈令人满意的属性和状态。形式公正在总体上应当优先于实质公正。诉讼程序公正的实现需要摆脱理论和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目的是行政诉讼法学理论的基础性问题,学界对其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学者们还未对此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在界定行政诉讼目的时,不乏将其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和行政诉讼的价值、功能、作用等概念相混淆,以至于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形成了行政诉讼目的一元说、二元说、三元说,甚至多元说。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诉讼还难以胜任更多的目的,应将其目的定位在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上,而不应是其他。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一样,都是对行政相对人请求救济权的保护。那么,当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他就有两种法律途径可以选择:一是行政复议,即他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上级行政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请求复议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核审查;二是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主要是通过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来实现的。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没有对合理性标准予以足够的重视,行政诉讼法对事实问题的审查规定了一个宽泛的标准,因而,实践中法官经常面临难以判断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困境。为此,法院对事实问题的审查应采取不同于法律问题的审查标准,应进一步确定行政诉讼事实问题审查的具体标准,根据判决种类,确定对事实问题的审查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0.
<正>行政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有关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内容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之中。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鲜明特点就是其与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被告负有举证责任。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在这一方面的规定虽然有所进步,但是依然没有明确原告、被告以及诉讼第三人之间举证责任的分配。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不足我国现行规范体系中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