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在治理青少年犯罪活动中一般采取社区矫正和专门矫正机构相结合的办法。专门矫正有多种形式,训练学校是青少年矫正机关的一种主要的形式,类似中国的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美国各州均设有这类机构,下面将有关训练学校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美国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评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明尼苏达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社区矫正法》的州,可谓是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祥地。其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之完备,机构之健全,管理之科学,类型之多样,值得我国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加以借鉴。本文就该州的社区矫正制度的指导思想及理念、基本概况及特点进行了适当的阐述,并对有关借鉴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宋晚秋 《法制博览》2023,(24):24-26
毫无疑问,许多机构都知道员工离职会对机构产生负面影响,而员工流失也被描述为许多机构面临的一个高风险,矫正机构也是如此[1]。本文从传统动机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矫正工作者离职或者调职的问题,并通过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SWOT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是实现本科社区矫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多学科复合交叉型、理论实践结合型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色。该课程设计理念包括:强调学校教师与机构专家联合;面向社区矫正实务工作岗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依托真实社区矫正工作、创设全面学习情境。为实现该课程特色与彰显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组运用了五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影视分析法与机构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在新形势下,为了预防和矫治少年违法犯罪,应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在社区建立少年矫正机构,促进少年健康成长,这也是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工作中一项紧迫而又具体的任务,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建立社区少年矫正机构的必要性(略)二、社区少年矫正机构的建立1.机构和辅导人员.大量司法实践表明,对违法犯罪少年严格控制司法干预,必然要求社区少年矫正工作适应其要求,建立专门矫正机构.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可由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吸收大学生和青年力量的专门帮教失足少年的矫正机构,从而完善少年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制度,使少年帮教、矫治工作落到实处,开展1+1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社区矫正迅速发展,“中途之家”成为司法界关注的热点,在日本,这类机构被统称为“社区更生保护设施”,已有12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过创立、兴起、停滞、平稳增长等不同发展阶段,从民间兴办到政府积极投资,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民间行为。今天日本的社区矫正“中途之家”已是一个组织机构运作有序、政府投资与民间融资共存、规模固定、分类接受、教育训练有方、就业方式灵活的制度系统,尽管国进民退、运营经费紧张、职员老龄化、融入地域社会困难等仍被学界所指责,但是无论是经验和教训对年轻的中国社区矫正制度而言仍具有借鉴价值,它启示我们应当合理确定“中途之家”的规模、明确矫正对象的法地位、注重机构的福利帮教功能、积极培育民间矫正力量等。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作为我国刑罚量刑、行刑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成为推进我国司法改革进程的热点之一,已相继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城市社区及部分法院开展。全国模范法官李其宏在少年刑事审判岗位上,通过二十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的有效经验。但社区矫正制度仍处于工作试点与理论研讨同步摸索与推进的态势,尤其是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在矫正主体、矫正项目、矫正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现状,探索法院参与管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对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全国模范法官李其宏开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经验的回顾,第二部分在分析现有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弊端基础上,从法院管理是刑事司法行为的延伸、符合社区矫正的专业化需求和符合社区矫正的效率原则三个方面论证了法院管理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观点。第三部分从未成年社区矫正机构、专业人员、社区矫正项目和矫正计划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仍处于频发态势,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矫正适应青少年犯罪行刑社会化趋势。社区矫正在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塑造公民人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公众认同度低;社会支持网络处于脆弱状态;矫正项目和方案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矫正机构保障机制和社会化水平低,难以适应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现实需要。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社区矫正专项立法,构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社区矫正体系,多部门应协同搭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青少年犯罪的自我报告的调查(Self-report studies)是一种非官方的调查,这是指研究资料的搜集和保存不是由政府或社会控制机构--警察、法院、矫正机关,而是出于私人的组织、机构或基于犯罪学者自己的研究需要所进行的调查,以此来弥补官方的统计在研究犯罪中的不足。应该说,这种调查也可作为我们研究犯罪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就社区矫正这一系统化的非监禁刑罚社会管理工作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社区矫正法治思维"和"社区矫正法治方式"的深刻内涵,并用法治思维构建中国特色之社区矫正监察监督新模式,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矫正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也是集中体现各国在矫正领域中的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在许多国家中,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随后,各地在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上,又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已开展了不少构建中国特色之社区矫正新模式。从我国现行刑罚制度来看,我们的社区矫正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但与国外的情况相比,在适用的对象、范围、矫正的方法及其效果方面还有待加强。总结提炼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成功经验,制定的规范统一全国社区矫正监察监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还没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国目前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资源匮乏,制定一部全国性、高位阶性的《校园安全法》刻不容缓。学生安全在高校校园安全中居于核心位置,应作为《校园安全法》的重要篇章。通过对学生安全、学生安全管理分别进行公共安全与公共行政的定性,并解析安全管理活动中各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可以为立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立足于此,描绘出安全管理的主要机构、安全管理的不同维度并建构相应制度,将有望推动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活动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13—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率中共代表团访问埃及、西班牙、约旦和蒙古四国期间,随行的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同志与埃及、西班牙和蒙古三国的监察或反腐败机构进行了对口交流,双方围绕信息沟通、经验共享、加强合作等内容深入交换意见。通过会谈会见,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joint venture agree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suggests local governing arrangements play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policy area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rgument that form of government provides incentives that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o establish a developmental, redistributive, or regional interjurisdictional agreement. The results of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12 metropolitan areas provide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hypotheses that unreformed governing institutions, compared to cities with an appointed professional manager, are more likely to form joint venture agreements that are developmental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NHRIs) have become hallmarks of good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 Although many countries have an NHRI, it remains unclear how they operate on the regional level in political systems where democracy malfunctions and human rights are under pressure. Drawing on interviews, this essay examines how Russian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established a shadow Ombudsman—the Human Rights Council (HRC)—to protest against the appointment of an Ombudsman in St Petersburg and put pressure on authorities to inaugurate a new and independent Ombudsman. Although we would expect relations between the Ombudsman and NGOs to deteriorate when civil society is under pressure, this essay finds that political repression and the persona of the current Ombudsman, Alexander Shishlov, have brought civil society and the Ombudsman closer toge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