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芳红 《世纪桥》2008,(2):69-70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他的幸福观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点,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它把人的理性和快乐生活有机统一了起来;把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有机统一了起来;强调幸福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活动实现的,从而肯定了现世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社会化不但有利于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而且还有利于落实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论述的诸多伦理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且最复杂的一种德性,它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亚里士多德是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公正:一是作为外在价值目标、理想状态的公正,一是作为一种内在灵魂品质、伦理德性的公正。这两种公正各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观的主要观点包括:公正是一种德性,中道是公正德性的理想境界,公正德性源自公正行为的规训,给予和维护幸福是公正德性的价值诉求。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观来看,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走出"制度正义"的路径依赖,即公正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应当重视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而且需要塑造具有公正德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从风俗习惯、情感性格和伦理德性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品格,并以德性为其内核与品质对此作出区分.他认为,德性贯穿于品格之中,凭其属性和含量构成对品格的量度;品格预示价值选择;品格塑造依赖教育和风俗熏养;青年的品格熏陶要在法律制约下进行.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念与其他范畴一起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展示了品格范畴的意义,为后世留下启发,同时也有若干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6)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深刻阐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等特点,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德性即中道"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中道思想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所得出的伟大论证。"中道"作为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始末。文本从"德性即中道"的历史溯源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实现"中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虎学 《唯实》2008,(8):36-39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影响深远。学界有关“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对“实践”范畴的探讨莫衷一是。厘清“实践”范畴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思想理路需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中去,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澄明“实践”概念,进而确立“实践”的坐标。  相似文献   

7.
王虎学 《唯实》2008,(9):36-39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影响深远.学界有关"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对"实践"范畴的探讨莫衷一是.厘清"实践"范畴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思想理路需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中去,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澄明"实践"概念,进而确立"实践"的坐标.  相似文献   

8.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政治秩序的内在结构入手,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寻求政治稳定和城邦善和正义的基础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想,认为其理想政治秩序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也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我觉得每期的《当代党员》都有几篇好文章和几个感人的故事。读了去年第12期的刊物,我觉得《我的幸福到哪去了?》和《懂得幸福才会拥有幸福》两文给我的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5.
赵健 《学习月刊》2012,(14):27-29
亚里士多德作为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先哲,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是一无所知,但作为政治学学科的鼻祖。他的若干著作都对后世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他用八卷的篇幅对古希腊政治体制进行了细致人微的勾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得以体现:它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它对幸福的科学论断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它对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关系的阐述,引导我们脱离低级趣味的物欲幸福,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境界;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它正确阐述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为我们建设"幸福中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程伶俐  吴宁 《前线》2013,(9):39-4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我们应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已有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断提升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马克思主义反对将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或享乐主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3)
《尼各马克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步伦理学专著,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地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关于伦理学之幸福论各伦理学家观点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则在此书中就"幸福"一词作了诸多探讨。其中,幸福概念及影响幸福的要素为我们探索追求幸福的途径提供了很多核心要点,为我们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幸福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正确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发展节奏加快,人心浮躁,很多人对“幸福”并不具有深刻、全面、理性的把握,容易对“幸福”产生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减轻对幸福的迷茫感,促使幸福“得以可能”,也许只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最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