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飞轮 《学理论》2013,(23):60-62
当前,中国公民社会正逐渐形成,有关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构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首先要研究中国公民社会缺失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种种原因,我国在历史上、建国后都没有公民社会形成的社会基础,因此,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应该在以上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底色。在应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转换关系、映射关系和耦合关系,二者能够共进发展。在实然层面,转换失活、映射失准、耦合失调易梗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进发展。因此,应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树立社会治理新思维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通过善用社会治理新手段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潜力,通过壮大社会治理新力量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3.
建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仍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这种差距使得中国公民社会建构任重道远。本论文正是基于为了更好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缘起入手,论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理想与现实之差距,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以期给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缺弱与弥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快速的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控制体系存在着严重缺弱,农村社会调适机制面临严重挑战,农村社会整合机制滞后和弱化,农村社会预警机制缺乏,使农村社会控制难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新形势下的中国农村社会控制体系的弥补和健全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改革、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5)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共十八大为中国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吸收本土优秀的思想资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思想的传统儒学对中国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传统儒学的优秀政治思想资源。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层面对传统儒学政治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探讨传统儒学政治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在中国承担社会责任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部分跨国公司存在承担社会责任弱化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些跨国公司恶意利用中国法律规制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中国法律的实施力度不足。有必要在分析中国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制的缺陷基础上,综合运用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种手段,完善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加强对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林怀艺 《理论探讨》2007,67(3):10-13
社会资本所包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要素,对民主的社会基础之奠定深具意义。中国传统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不同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和利益,维护和达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国家安全稳定、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文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根本立场,法治德治并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矛盾,是寻求破解我国社会矛盾的制度安排的关键,是构筑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的认识论基础。我们要致力于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生成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民社会生成具备的条件,它包括国家、宗教、市场经济、组织独立的前提预设;另一部分是公民社会本身构成的要件,它包括公民、自由、组织、行动、公共领域、非营利性等要件构成。公民社会具有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的价值理念,因而形成不同的公民社会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即自由主义类型的公民社会、社群主义的公民社会和第三条道路的公民社会。中国与西方公民社会生成的背景不同,构建的逻辑和价值不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理论形态和机制生成。中国公民社会既有公民社会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公民社会应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以对话与和解为原则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宪法为底线构建公民社会;以网络为契机搭建公民社会的平台;以公民智慧为动力源丰富公民社会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抗争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抗争和政治稳定之间具有关联性,正确理解二者之间关系以及妥善处理当代中国的社会抗争现象,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除了一般性的特征之外,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由于国情的不同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意味着社会抗争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是较为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抗争控制与疏解的主要原则和基本途径,同时,从政治稳定的角度理解社会抗争,其正面作用与其负面影响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步繁荣起来。由于中国正处于政治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历史时期,公民社会理论正好迎合了当代中国的实际国情,为解决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此国内学者纷纷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且积极探寻公民社会的构建途径。本文主要将国内学者们关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内涵、兴起、功能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等问题所作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以供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制度、新旧知识、新旧道德在冲突中衔接的重要时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引进大量的社会新思潮,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心性秩序与组织结构是社会理论基本的内在/外在视角。本文试图从这一内外视角来阐述传统中国的社会服务机制。传统中国的人的本质是以亲亲为核心的伦理总体,这是社会团结的总体机制,也是社会服务的心性基础。据此阐述了与之对应的以家庭为主要组织载体,以宗族、宗教组织、政府专业机构与民间志愿团体为补充的社会服务组织结构。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服务的反思,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构建合适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社会进程中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代化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差异性,导致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直面社会矛盾"凸显期",在40年社会矛盾治理中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治理话语体系、矛盾治理理念、矛盾治理策略和方式、矛盾治理体制机制、矛盾治理目标等方面实现了系统性变革。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矛盾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使用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几乎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本土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因此,分析中国人的典型的社会心理特质,建立以中国的社会文化为基地,符合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特点的本土化心理咨询理念与方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执政党。这一地位使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即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领导全国人民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 ,中国社会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生产力状况、教育、科技、文化、生活方式、阶级阶层和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毛志浩 《求知》2014,(10):10-12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经济结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具有内在与外部的一致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启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转型,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发展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也开始  相似文献   

20.
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兴起,对此有所质疑.通过梳理近代以来西方公民社会的理论,我们看出公民社会的三层内涵:经济层面上的公民社会、社团层面上的公民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现状是经济层面上的公民社会已经出现,但社团层面上的公民社会以及文化层面上的公民社会远没有发展壮大,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个发育失衡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