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毛泽东81岁生日之夜,与周恩来再次长谈,不知东方既白。周恩来返京,毛泽东的“长沙决策”得到圆满实现12月26日,是毛泽东81岁诞辰。这一天晚上,毛泽东与周恩来单独进行了长谈,专门谈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条湘江水,三载毛泽东!载起的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希望! 说起湘江,就会想到湖南;想到湖南,就会想到毛泽东.这里说的湘江,是发源于广西兴安,流经东北方向湖南的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最后在岳阳的湘阴县注入洞庭湖的那条湘江.这条湘江水养育了毛泽东,也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0,(2):48-48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九二五年的寒秋,三十二岁的毛泽东伫立在湘江橘子洲头,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相似文献   

4.
对诗词艺术有着深厚修养的周恩来,对毛泽东诗词格外推崇和喜爱。他由衷地赞美说:毛泽东诗词气魄雄伟、诗意盎然,每每看到都是很好的艺术享受。下面记述的是周恩来与毛泽东诗词的4个真实故事。一字不苟1957年1月25日,毛泽东的18首古体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集中发表。它像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了我们这个有着诗歌传统的国度。人们竞相传抄吟诵,形成了一个学习和研讨毛泽东诗词的热潮。1958年7月,正在外地视察工作的周思来由广州来到上海。12日晚,正在上海开会的铁道部代理部长吕正操,兴致勃勃地来到周恩来的住地,向其请教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同志的一首《沁园春·长沙》,让秀美的湘江声名远播。湘江,在中国的版图上,它的确不像黄河那样排山倒海、浊浪滔天;也不像长江那样一泻千里、壮阔无边。它倒像一位素面朝天的乡村母亲,不粉饰、不炫耀,用它的倔强、宽厚、  相似文献   

6.
刚刚走出东山医院,毛泽东便谈起上海一位同事的小册子1925年,当阳历进入9月的时候,阴历刚到7月中旬。地处中南的芙蓉国,仍挣扎在炙人的暑热之中。毛泽东一行四人,艰难地跋涉在湘南山地的崎岖小路上。几天前,毛泽东匆匆离别韶山,秘密来到长沙。他已成为湖南省长赵恒惕通缉的“要犯”。长沙更非久留之地,于是他坐火车到了衡阳。中共湘区委安排两名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年轻人与他同行。衡阳是湘江与它的两条支流——耒水和蒸水的交汇处。这里有座回雁峰。据说每年大雁南飞,至此而返。  相似文献   

7.
7月历史故事     
《党课》2010,(14):108-111
《湘江评论》创刊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之撰写了创刊宣言。他在宣言中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相似文献   

8.
1903年,14岁的李振翩,从湖南娄底一个叫琉璃冲的小村步行到省城长沙读书。后来,他成了长沙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并认识了在长沙主办《湘江评论》并且领导学生运动的毛泽东,从此结下深厚友谊。毛泽东亲切地称呼李振翩为‘水牛’,而李振翩则戏称毛泽东为‘水老倌’。 1925年,毛泽东回到湖南再次与他的老朋友李振翩联系共同革命,但是,李振翩正要离开长沙,他在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之际,接受了闻名遐迩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邀请。他给毛泽东写信:‘革命之途何止一条。改变政治制度,其一也。然众皆亡于无为之疾,不得安其天年,虽新制有何益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刘少奇是只隔一重山,相距80里,同饮湘江水长大的湖南老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们互相支持,紧密配合,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 毛泽东与刘少奇第一次相会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畔的毛泽东家里。那是1922年4月,刘少奇奉命从莫斯科回国到上海任平民女校  相似文献   

10.
郝安 《新湘评论》2009,(10):39-40
《新湘评论》这本党刊的历史,可以追寻到90年前,并与伟人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一起。 1 由此上溯90年,即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刊物,叫《湘江评论》。  相似文献   

11.
杨德勇 《党的文献》2016,(3):108-116
《沁园春·长沙》一词以反帝反封建作为创作主题。它的对话对象,就是在"峥嵘岁月"里一起探寻人生和国事的"百侣"们,既有湖南一师的同学们,更有作者1920年秋冬至1921年在长沙建党建团时的革命友好。该词的创作时间应在1926年12月中下旬。其下阕中追忆和描述的具体活动"携来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主要发生在1920年的下半年。词中"中流击水"的含义,既包含了1917年前后毛泽东等在湘江游泳、搏击风浪,也包含了1920年秋冬至1921年毛泽东等湘江泛舟、探讨"谁主沉浮"的回忆。《沁园春·长沙》反映了北伐以前以及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时代矛盾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践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初步的经验总结和美学表达,是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救国图强的现实主义担当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思驿 《湘潮》2023,(1):61-62
<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925年,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名洲,由南至北,纵贯江心,西瞻岳麓,东临古城,是长沙“山、水、洲、城”旅游格局的核心要素。今天,我们将踏上橘子洲头,感悟一代伟人的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13.
夏远生 《湘潮》2004,(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到南方各省市视察工作,期间数十次回到家乡湖南,轻车简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身在故园,仍日理万机,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关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时处理了不少的国事外事。他先后在长沙12次会见各国宾客,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毛泽东在湖南的涉外国事活动,是毛泽东整个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独特的思想、智慧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3.王洪文当晚飞长沙状告周恩来、邓小平。毛泽东警告王洪文:“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你要注意江青!” 王海容、唐闻生对周恩来表示:一定向毛泽东如实汇报。毛泽东一针见血地对王海容、唐闻生揭露道:“江青有野心!”他老人家向王海容、唐闻生一字一句交代:建议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  相似文献   

15.
夏远生 《新湘评论》2008,(12):55-57
长沙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泽东乘专列抵长沙,住省委九所六号楼,在湘休养了114天。曾观看湖南电视节目,五次到省游泳馆游泳,六次接见外宾,会见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商量作出了重大的“长沙决策”。  相似文献   

16.
夏远生 《学习导报》2008,(12):55-57
长沙决策 1974年10月13日凌晨,毛泽东乘专列抵长沙,住省委九所六号楼,在湘休养了114天。曾观看湖南电视节目,五次到省游泳馆游泳,六次接见外宾,会见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商量作出了重大的“长沙决策”。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4,(1):45-46
长沙在湘江上已经修建好几座桥了,我所说的湘江大桥就是今天的橘子洲大桥,因为它是解放后长沙在湘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故取名湘江大桥,后来又陆续修建了新的湘江大桥,就改名为湘江一桥,最后改名为橘子洲大桥。湘江大桥的修建从1971年9月到1972年9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相似文献   

18.
夏明翰是毛泽东早期在湖南亲自培养和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是毛泽东的好学生、好战友。共同的斗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难忘的会见1920年金秋,岳麓枫红,湘江水碧,夏明翰带着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以后的喜悦,来到了全省革命活动的中心长沙,寄住在何叔衡的一个朋友家里。  夏明翰从家里跑出来时,仅向母亲要了几吊钱,换洗衣服也没有带。当时,何叔衡率领驱张代表团到郴州去了,夏明翰不愿麻烦何叔衡的朋友,也不愿求助于在长沙的姐夫,于是,他便到街上去找活干,赚几个硬币买饼充饥。  几天以后,何叔衡回到长沙,就带着…  相似文献   

19.
1971年8月至9月间,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在长沙看到服务员穿着漂亮的的确良衣服,感到很欣喜,询问是从什么地方买的。一位服务员说,千辛万苦才从北京买来的。毛泽东听后很是感慨,并记在心里。“九一三”事件后的一天,毛泽东把周恩来,李先念叫去,在谈到这件事时,问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并诙谐地说,买一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要百辛百苦行不行?此后,周恩来、李先念等就着手酝酿引进设备的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意思,新中国70年代技术设备引进的重点,是成套化纤技术装备。1972年1月23日,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联名向周恩来报送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曾五次亲临湖南指导工作,为湖南人民送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来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最后一次长沙行是在1974年12月下旬。此时,毛泽东已在长沙居住了两个多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召开,最关键的人事安排问题必须马上向毛泽东汇报,以得到他的支持和认可;还有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筹备情况、政府工作报告的审定,等等,也都必须向毛泽东汇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