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等。来稿需符合本刊主题范围。二、投稿请  相似文献   

2.
《青年探索》2012,(2):102
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等。来稿需符合本刊主题范围。二、投稿请将word版发送至投稿邮箱qntansuo@  相似文献   

3.
《青年探索》2012,(1):102-F0004
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等。来稿需符合本刊主题范围。  相似文献   

4.
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等。来稿需符合本刊《主题范围。  相似文献   

5.
投稿须知     
《青年探索》2010,(1):F0002-F0002
本刊从201O年起全面改版,为了保证质量,来稿做如下要求: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台港澳青年研究"、“青年工作研究"、“青年文化研究"、“青年心理研究"、“青年现象研究"、“青年问题研究"、“外国青年研究"、“青年比较研究"、“青年研究理论与方法"、“青年研究综述"等等,来稿请符合以上选题范围。  相似文献   

6.
《青年探索》2009,(1):F0004-F0004
《青年探索》杂志创刊于1983年,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主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主办,是青年研究及共青团工作研究领域创刊较早,、又享有盛誉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本刊始终坚持学术理论研究和探索青年社会实际问题的办刊宗旨和风格,是观察青年、研究青年、反映青年的一扇窗户,设有主要栏目“共青团与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7.
《青年探索》2014,(4):F0002-F0002
<正>在各位编委、作者和读者等的支持下,2013年底,《青年探索》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14-2015)扩展版,为此,本刊将进一步规范用稿,提升质量,突出特色,现向全社会、海内外学者征稿,具体要求如下:一、本刊栏目:《特别策划(每期一个主题)》《台港澳青年研究》《外国青年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和《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前三个为本刊的特色栏目,特色栏目力求加强青年研究理论的建构,探讨内地及台港澳地区青年的现象及问题,反映外国青年研究及相关领域青年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二、请根据栏目投稿,投稿邮箱qntansuo@126.com,请勿一稿多投,否则自负法律责任和不良学术后果。  相似文献   

8.
余逸群 《青年探索》2008,(6):13-15,22
长期以来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决策相互脱节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成为我国青年理论界和青年工作部门都高度关注的热点课题。从青年理论研究的哲学层次之功能和决策或实践层次之功能的视角,阐述了青年研究和青年工作的“服务”与“依靠”的辨证关系。也从现代科学决策的组织结构层面出发,探讨了青年研究机构为青年工作部门服务的参谋、智囊的作用,使青年研究真正成为青年工作决策的一个思想库、参谋部、信息源;提出了青年工作决策者在借鉴青年研究成果时离不开自身理论修养的主张,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年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青年探索》是专门研究与探索青年现象与问题、青年工作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的学术期刊。目前栏目设置为:《专题研究》《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青年现象与问题研究》《台港澳与外国青年研究》,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对青年及青年工作高度重视,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青年学科建设也进入到了重建阶段。对青年地位作用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既形成了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等分领域研究,也形成了对青年地位作用变迁轨迹的纵向比较研究及青年社会地位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结合目前的研究情况,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和深化青年地位作用的研究:第一,研究对象要有效覆盖新兴青年群体和青年组织;第二,核心概念上需要厘清地位和作用各自的侧写维度和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三,解释框架上我国青年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青年发展的经验和现实,进一步研究生产力发展和青年地位作用变迁的辩证关系;第四,研究视域上要置于现代性视域中研究我国青年地位和作用变迁相较于他国所呈现的共性与"个性";第五,跨文化比较研究上要增加与日本青年研究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1.
黄志坚 《青年探索》2012,(3):92-96,101
本文回顾了作者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62年和从事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57年的历程,意图通过其个人从事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的经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事业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青年探索》2012,(3):102-F0004
一、本刊是以与青年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的发展经历了初步确立、曲折发展、不断深化、守正创新四个阶段,形成了关于调查研究的系统观点,成为党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加强党在青年工作上的调查研究是“党的调查研究观”在青年工作领域的具体化。青年调查研究工作是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青年工作实际,加强青年工作领域的调查研究,既有助于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又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青年为本,促进青年发展,是青年研究界的崇高使命.青年研究工作要做到以青年为本,关注青年民生、尊重青年民意、服务青年工作这几个方面有必要突出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5.
《青年探索》2014,(3):98
<正>本刊在2013年底成功入选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在此特别感谢各位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与厚爱。为了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质量,特继续面向全社会、海内外进行特别征稿与征订。一、特别征稿本刊设立了三个特色栏目:《特别策划(每期不同主题)》《台港澳青年研究》和《外国青年研究》,研究内容为国内外前沿的青年现象与问题、理论与实践等,研究对  相似文献   

16.
青年社会学的未来议题对于提升公众对青年的关注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还反映了青年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有人提出,当今世界的趋势和大事件正在逐步改变年轻人的生活,并对青年研究学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而振奋人心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青年研究者们必须跳出其传统熟悉的课题领域,开始面对新的全球性事件,并找出新的合作方式,对重大议题进行跨学科、跨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使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前沿知识图谱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考察近10年来中国青年研究领域的关键话题、前沿演进与引证关系。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青年研究领域的关键话题主要包括青年价值观、青年国家认同、共青团等;重点研究对象包括大学生、青年女性、农村青年等。我国青年研究的主流话题的持续性与时代性共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话题多有增加,理论建构逐步深化。未来的中国青年研究应立足时代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理论思维,筑实理论根基,统筹学术资源,构建青年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以推动我国青年研究水平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张利 《传承》2012,(6):22-23
胡锦涛青年思想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历史当下的时代特征,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和研究当代中国的青年问题,是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航标灯,是青年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为青年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是指导广大青年和当前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作为标志时代最为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群体身上既有社会发展多变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直接投射,也有个体努力寻求自我价值能动性个体性调适性的积极尝试。文章尝试以具有启发意义的热点议题为切入视角,勾勒2023年国内学界关于青年研究的知识版图。通过研读筛选中文主流期刊的研究论文,将当下青年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概括为八个主题:青年就业、青年婚恋与家庭、青年流动与社会融入、青年消费、青年教育、青年社会心态与观念、青年媒介使用、青年工作与政策。文章认为,当下青年研究整体上显示了更精细的颗粒度和更丰富的话语层次,青年研究在延续传统学术关切的基础上对经典范式有所拓展。此外,文章还就青年研究的想象力、青年研究子领域间的理论对话、青年研究的实践性等问题给出思考,以期为学界推动青年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因其特殊的政治架构,比利时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体系在青年部门及其目标任务、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及其具体政策、青年组织和青年中心、青年事务咨询机构以及青年工作经费等方面独具特色。此外,从服务外来青年人口、区分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功能、加强青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收集青年意愿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比利时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体系对我国青年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