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王安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国十五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它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晶,又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  相似文献   

2.
雒树刚 《前进》2002,(10):4-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汇集了江总书记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精辟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这部著作,深深感到贯穿全书的有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龙观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总结了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教训,使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它标志着我们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王兆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结合改革开放这样新的实际,研究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贡献,是很有意义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发挥政府必要的管理经济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  相似文献   

5.
万晖  孟繁 《前沿》2011,(8):191-194
生态文明指出了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与经济建设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源,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同时,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我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提升出来的新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它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一定理论梳理的同时,探讨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本身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时,又以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习近平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制,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与新媒介及其要求,构成习近平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新贡献主要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坚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坚持推进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相互关系的学说,坚持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8.
杨茜 《求索》2013,(2):245-247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具有科学性.结合社会建设与文化规律,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体现先进文化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遵循内在逻辑,分析总结科学理论,接受实践检验,自觉建设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政治领袖和专家学者都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思想意识层面分析他们的作用。政治领袖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牢筑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进行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形成学术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体系;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是互动的关系,共同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理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针,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续)于幼军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一系列创造性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精神,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将我国社会主义带入了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一)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所进行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改革。在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社会建设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求实精神是贯穿于邓小平建党思想理论中的一条主线和根本原则。重温邓小平有关党的建设的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同志在关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的同时,非常重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党建理论中曾经出现过的误区以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建理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均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求实精神,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地总结,正确回答了新…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中,政治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它直接担负着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为此,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如下三点:一、紧紧围绕中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我国新时期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在新形势下向纵深发展的理论指导。要使党的基本路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以坚定地贯彻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高度自觉。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其科学性、真理性有力地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马恩对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虽然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由…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于幼军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今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江泽民同志的讲话高屋建领,统揽全局,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科学体系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实精神,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将我国社会主义带入了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简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黄灼明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显得特别耀眼,为世人所瞩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