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文章通过研究"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中的志愿失灵,以及借鉴国外环境突发事件志愿者服务应急救援的体系建设的经验,探求我国在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志愿失灵的现象及其原因,重要的是避开了志愿者日常服务的一般性研究,而是将其置于国家环境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结合政府的应急管理,在法律层面重点探讨突发状态下志愿失灵问题,将着眼点放在国家环境突发事件中配合政府应急管理的志愿服务上,并且阐述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如何预防和治理志愿失灵,让志愿服务有序、有效地参与应急救援,以期构建国家环境突发事件的志愿者应急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急遽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风险大量出现,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给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应对各种风险与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我国政府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重大治理问题。由于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存在,对于“风险社会”和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单独应对,因而合作式治理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在合作式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成为风险社会的治理主体。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就共同应对风险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但合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香港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式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内地探索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式治理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利益诉求多元的应急治理实践中,公共应急产品的合作生产是应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有效手段,如何提升应急治理中合作生产的有效性已成为增强防灾减灾效能的前沿议题。研究以合作生产理论为基础,从主体能力与主体间关系的整体性视角出发,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四川省汶川县899个家庭户的调研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以此识别影响应急治理中合作生产有效性的因素并阐明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主体能力维度中的领导力、学习能力以及主体间关系维度中的信任、凝聚力等要素均对公共应急服务的合作生产有效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信任作为调节变量,分别强化了凝聚力与领导力对合作生产有效性的正向作用。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持续有效的应急公共产品供给,不仅应关注生产主体的能力建设,同时也要重视主体间的互动模式与关系网络,因地制宜地实现应急服务的优化供给。  相似文献   

4.
刘辉 《法商研究》2023,(2):20-31
重大突发事件中金融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破解突发事件带来的“需求抑制”。必须将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金融应急管理权纳入法治的框架,通过对其进行权力谱系的解构,实现金融应急管理基本原则、权力主体和行为治理的法治化。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中金融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应当坚持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从实际金融结构出发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则、一致行动并保持透明度原则。在主体选择上,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应急管理委员会模式。在权力治理方面,应按照前瞻性指引和紧急窗口指导行为、紧急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紧急金融市场规制行为、紧急金融救助行为等权力类型,分别纳入相应的法律治理轨道。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政府的失灵及市场的失灵,对治理理论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本文从对治理理论的理解分析入手,探索研究:一是公安机关在多元主体共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公安机关对于建立多元主体共治的意义;三是公安机关对多元主体共治发挥作用所存在的困难及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公共治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的一种方式,它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追求。在公共治理理念的支持下,许多国家进行了政府改革,防止治理失灵。在当代中国,随着政府功能的转变,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味着中国的公共治理正在迈向善治。中国公共治理法律范式的建构,应围绕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公开性、参与性、回应性展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释了"应急社会动员"的含义,分析了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及开展应急社会动员的必要性,探讨了社会动员对于我国完善应急管理的意义,论述了公共治理理念在应急社会动员中的应用,并对如何开展应急社会动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模式选择与公法规则之于公域之治,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国家管理失灵直接推动着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共参与整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的普遍兴起,这代表着通过分散权力来集中民意的公域之治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论证公共治理兴起与公法变革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彼此强化的内在关联性: 一方面,公共治理对公法的依赖性,不仅体现为依靠公法确认一种防止治理失灵的“善治”目标,而且体现为通过公法建构一套由治理范围、治理主体、治理行为和治理监督救济机制共同构成的公共治理行动结构;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和顺应公共治理的普遍兴起,我们应当在对公法既有理念、制度与实践加以审视与反思的基础上,确立一种以回应公共治理为导向的公法制度变革模式,通过重塑公法制度基础、调整公法制度结构、修正公法机制来建构一种平衡公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福利国家时代的到来,给付行政作为一种国家的治理模式和秩序类型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它要求国家和政府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为国民提供生存照顾,增进公民的福利。然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出现要求国家还权力与社会,从一些领域中退出,客观上为非政府组织在给付行政领域弥补政府失灵所带来的政府职能的缺位提供了空间。本文针对中国非政府组织失灵的表现形式,从行政法的角度提出治理非政府组织失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共危机发生的常态化,危机管理、安全技术和应急文化构成了公共危机应对与治理工作的三个支撑与保障要素,三者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突发事件应急效度与危机治理的成败.本文在分析应急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汲取发达国家应急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应急文化的基本原则,并系统论述在政府主导下“以应急物态文化资源建设为基础、应急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为核心、应急行为文化环境建设为支撑、应急制度文化资源建设为保障”的应急文化建设途径,以期为我国应急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价值导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面临的突发事件的种类日益多样化,各种突发事件对应急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鉴于此,政府已经不能独自承担起应急资源的管理工作,而财政压力、制度约束以及政府治理环境的日趋复杂也限制了政府的管理权限。因此,政府需要引入新的应急资源管理模式。网络化治理模式作为一种多元化、合作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到应急资源的管理中,从而使政府摆脱当前应急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学术界对于城市治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发表时间在1998-2021年的文献作为数据,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演化过程、发文期刊、机构合作、研究热点及趋势等方面入手,比较了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视角下城市治理研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特征来看,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城市治理研究在整体上都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从机构合作网络来看,国内外都初步形成了合作网络关系,但较之国外,国内机构合作网络的联系和紧密程度都较低;从研究热点和趋势来看,国外城市治理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国家与政府治理、城市更新、网络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城市政策等方面,我国城市治理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主要是社区治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应急管理和风险治理、城市空间治理等方面。未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可在公众参与和合作生产、智慧城市治理以及超大城市治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1992-2020年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3449篇应急管理研究文献为分析样本,以CiteSpace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对应急管理文献分布状况、学术共同体、研究类型以及热点主题进行分析后发现,与应急管理有关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呈波浪式、总体上升状态,研究主题日益丰富,研究规范性不断提高。但应急管理研究的拓展空间仍然很大,未来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应急管理责任伦理、应急管理跨学科间合作以及国际间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市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是城市基层政府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面对街道管理法律定位不明确、职能超载、职权有限、自身管理失灵等问题,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以"一队伍三中心"为载体,重建街道办事处管理架构,规范编外人员管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区、街道、居委会等治理主体的责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街道办事处在职能转变、改革的法律依据、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机制及社区自我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软法之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逐渐失灵,公法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支撑,需要对此作出回应。在“关系”视角和现代公法平等观的指引下,创新社会管理应从单一的硬法规制模式转向软硬并举的混合法治理。倚重软法之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原则的基础上,倡导柔性互动的理念、实施协同治理的结构、推行自律互律的机制以及拓展运用各种治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陶鹏 《公共行政评论》2013,(2):173-177,182
2003年"非典"蔓延事件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体系。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亦呈现出多样性,讲求应急管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探寻应急管理的社会科学基础已经成为当前应急管理研究与实践发展的重要趋势。从社会科学视角出发的灾害研究强调灾害管理的人文主义属性,  相似文献   

17.
突发事件的治理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新冠肺炎疫情在三种视角中,分别被定义为风险、危机和突发事件,其侧重点分别是从事件的不确定性、过程和事件本身出发,目标则分别是源头治理、建立预警机制和事态控制。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显然是一场跨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跨界危机,因此需要采取更加广阔的视角。福利制度在危机管理,甚至是国家整体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福利体制可以与应急管理体系合作形成非常态社会安全网,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冲击。我国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动员等非医学手段,有效阻击和化解了危机。在跨界危机治理中,强有力的行政主体是核心,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是制度保障,充足的市场供应是经济基础。跨界危机治理与福利体制的结合,是进一步提升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需要将福利体制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整合应急管理体制和福利体制,强化基层公共安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焦述英 《行政与法》2007,(12):32-35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急剧发生,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单由政府的管理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作为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力量,民间组织无论是理论上的支持,还是实践上的需要,都要求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方式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失灵。从发展趋势而言,民间组织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都会引起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的思考。在新冠疫情防控实践中,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为依法防控提供重要保障,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如法律规范存在冲突式缺陷,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短缺,常态化防控法律法规缺失,法律修改和实施机制不健全等。在科学防疫与法治助力的良性互动中,部分凸显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弥补和修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但与以往疫情相比,新冠疫情呈现出高复杂性、长期性、未知性等新特点,既有的法治治理模式不足以应对,必须构建更为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丰富和发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的内涵,强化紧急时期和疫情常态化阶段法治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律修改和执行机制,进一步全面优化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属地发包代替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强调对政策实施的整体性问责。论文基于地方国土部门执法运作的考察,从组织学角度分析了条块职责转换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当前体制背景下多目标治理的灵活性需求,使利用业务指导权开展工作的职能部门时常难以胜任,表现出调节失灵;而将"条"的行政任务转化为"块"的中心工作并由此启动的运动型治理是针对常规治理失效而产生的替代机制。实践中,这一治理模式在降低体制运行成本的同时,可能造成职能部门的内在自主性无法确立、地方政府治理负荷加重及国家制度建设困难的组织后果。研究开启的职能部门新关注视角和结构优化路径,对于超越"中央"和"地方"及相应的"垂直管理"和"属地管理"认知窠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