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德福 《探索》2011,(5):147-153
当前农村正在出现一种“政策激励型”的群体性事件,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挑战。调查发现,农民通过群体性行动向基层政府施加压力谋取利益。分析认为,农民利益诉求是国家惠农政策激励形成,农民的国家观念是其形成的心理和文化基础,维稳高压的政治生态则提供了制度空间。“政策激励型表达”突破了“被迫反应式”的“维权抗争”范式,提供了理解农民利益表达行为的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突破分户经营、小农经济的樊篱,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闽北“公司加农户”的实践,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市场经济探出了一条新路。“公司加农户”是以经济实体(公司或企业)为  相似文献   

3.
致富园地     
订单农业”好处多   所谓“订单农业”,就是先找销路,订了合同后再去生产,从而使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有的放矢,降低风险,增加收入,长期以来,农民种什么,只是跟着感觉走。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出现了农产品滞销、效益不佳、丰产不增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实施“订单农业”不仅可以把产销连接起来,确保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促使他们主动去分析、研究市场。实施“订单农业”,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向农民传递信息,合理安排农民的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4.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大包干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年来,滁州人民始终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大力构筑以实施“三大致富工程”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一是实施粮食集约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5.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近几年,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政策,农业形势明显好转,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使我们掌握了谋划全局的主动权。但是也必须看到,“三农”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改革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而农民生产积极性能否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党的农村政策是否符合农民的自身利益。各级党组织在制定农村政策时就应当尊重农民的需求。我国农民的基本需求,可以归结为“求稳、求富”。“求稳”就是农民追求社会环境安定,希望党的农村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而害怕政策朝令夕改无从适从。“求富”就是农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如果他们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会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建国初期,我国农民通过土地改…  相似文献   

7.
陈辉 《奋斗》2001,(3):32-32
要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工作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当前我省农业工作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整个农业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来抓,力争有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是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农村经济改革成败的标志,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关键。一、北京郊区农民收入现状 “九五”期间,京郊的改革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加大了对农民家庭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民家庭经营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直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据郊区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十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同,多农民积极性最高的十年。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上,忽视了农村的政治思想工作,致使农村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部分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薄,有些地方封建迷信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滋生蔓延,等等,  相似文献   

10.
李昌来 《当代贵州》2008,(24):44-4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依靠改革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农民增收的问题逐步凸现出来。部分富余劳动力开始流动于城乡之间从事“额外”的种植业、养殖业和“赚现钱”的行业,  相似文献   

11.
突破“瓶颈”,确保供给,助农增收,改善条件,科技进步,无疑提高了“强农惠农政策”的含金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1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要求,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以“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为重点,指明了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一些新亮点特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萍之 《前线》2012,(6):14-16
“十一五”期间,对于北京农业、农民、农村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改变最大;北京农村从山区到平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实现了谋篇布局和重点突破;农业功能多了、农民观念新了、农村环境美了。  相似文献   

13.
钟国辉 《探索》2003,(6):29-30
为民执政是我党性质、宗旨的体现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为民执政实践的主体在于执政党 ,检验为民执政的成效在于人民群众。作为执政党 ,在实践为民执政的过程中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 ,勇于实现“三个突破” ,才能使为民执政的宗旨真正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 ,为民执政在人民群众中才有坚实的基础和生机活力 ,执政党才能在各种风云变幻中牢牢执政。一、执政观念的突破执政观念是执政党的灵魂。能否与时俱进关键在于能否突破执政观念。世界各国执政党执政“周期率”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 ,不断与时俱进 ,不断突破陈旧执政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农民都是主力军。只有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革命和建设才能成功,而要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就应当切实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一代伟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关心农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我国农村基本上完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冲破了“一大二公”、“三级所有制”的框架,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体经济内部的“大锅饭“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分配、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农村工作重点,要转移到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第二步改革上来。  相似文献   

16.
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苏木,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跨入九十年代以来,他们紧紧围绕区党委提出的三项奋斗目标,从更新观念、提高牧民整体素质入手,以“牧民率先达小康”为目标,以“畜牧业生产模式化技术”为龙头,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了全苏木各项事业的发展。 冲破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桎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思想与畜牧业经济的同步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苏木率先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结束了草原畜牧业“大锅饭”的局面,调动起了…  相似文献   

17.
努力帮助农民实现普遍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民收入始终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减缓,部分地区、部分农民甚至出现收入负增长。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必将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动摇农业基础,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努力帮助农民实现普遍增收的目的。首先,要了解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这方面有两点值得关注。1、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位。据统计…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初这场雪凝灾害,让农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农业保险对“三农”有多重要?农业保险为“三农”保驾护航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近年来贵州推行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农业保险的蓬勃发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不能只靠农民“自己保自己”。如何发挥地方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保险,以及政府如何“牵头”、发挥其服务与协调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郭云 《新长征》2000,(1):13-14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业大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也是我们党制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农村实行改革,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下放给农民,实现了“生产者有其权”,使农民摆脱了极“左”路线的束缚,又一次获得了伟大解放。这次解放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内涵,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从盲目拔高生产关系到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农民的理论基础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各个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县级党委要善于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就必须做到:1.树立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一是市场观念。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论证新上经济项目,确定结构比例等经济决策时,以深入广泛的市场研究和预测作基础,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二是发展观念。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强化抓机遇、快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在发展起点上,要避免走“新企业、老设备、旧工艺”的老路,采用新科技、新方法,同时打破遍地开花式的旧格局,实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三是开放观念。坚持“无外不快”的观点,敞开县门,跳出祁东,寻求外力支持,引进外力发展。四是人本观念。坚持“振兴经济,人才为本”的观点,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五是效益观念。坚持以效益论政绩的观点,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