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统 《同舟共进》2008,(5):8-10
1946~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短短3年间,在军事上、经济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离大陆。时间过去了60年,国民党将领不断反思失去大陆的原因和教训,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苦涩的回忆。一位台湾学者写了本厚厚的书《为什么失去大陆》,笔者也以此为题,探讨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虽然号称还有两百万,但军心涣散,蒋介石与李宗仁仍处于明争暗斗中,众将领各怀鬼胎,心存观望,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指挥体系,以至一击即溃。尽管兵败如山倒,国民党内仍有一些孤臣孽子,怀抱少时读诸葛武侯《出师表》的愁绪,  相似文献   

3.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主张基本框架在2008年台湾“大选”前即已成型。随着马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并兼任国民党主席,其主张逐步成为国民党当局的大陆政策,并付诸实施。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燚 《两岸关系》2010,(10):16-18
<正>大陆政策对于台湾政党的重要性勿需多言,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身为在野党的民进党想必也是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因此,在此承前启后的时刻,很有必要对两党的大陆政策进行初步的梳理比较,以期把握现阶段台湾当局大陆政策基本动向。本文拟按照高阶议题、低阶议题两分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12月27日,“国民政府”“西南军政副长官”胡宗南辖下的6个兵团,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和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军事围困和政治攻势之下,其中5个先后宣布起义,同日,解放军向李文兵团盘踞的成都地区发动总攻,当天即攻克成都。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最后一支主力就此覆亡。从此,国民党势力退出了中国大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王海峰 《台声》2005,(2):24-27
2005年1月10日,两岸间发生了一件"大 事"。上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在 北京会见由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曾永权率领 的"推动台商春节包机参访团"。下午,民航总局 副局长高宏峰也会见了该参访团。在两岸长期僵 持的背景下,此次交流引人注目。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台湾当局不再阻挠,台商2005年春节包机将 最终实现,大陆客机将实现50余年来首次直飞台 湾。这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中安 《人民公安》2008,(7):58-59
沉醉、徐远举和周养浩三人是国民党军统局内赫赫有名的干将,他们职务相近、年龄相仿、又都深受戴笠的器重,被称为军统产“三剑客”,但他们却走过了各自不同的风雨人生路。  相似文献   

8.
《黄埔》2013,(3):44
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黄埔军校也随之结束了在大陆的最后一期——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黄埔军校史专家陈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采访得来的数百名当事者的口述资料,以第二十三期学生的军校生活和起义为基本线索,于1992年写出此书并出版(当时书名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后多次在海内外印刷和再版。该书展现了大陆即将全部解放时国民党政府、黄埔军校的历史巨变和成都的社风  相似文献   

9.
陈任远 《求索》2015,(2):149-153
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国民党一方面以革命的原初意义为基点,既对自己的革命实践进行赞颂与美化,也对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进行褒扬和奖恤;另一方面紧扣"我即革命"的主旨,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其本党内的反叛行为进行批评和丑化。这样使得其所建构的"革命"文化呈现出"革命神圣"、"革命者光荣"与"唯我革命"的特点,而此特点在显示其不同于他者的同时,无疑也影响着其在大陆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台湾两次关键性选举之后,台湾民意、政党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未来两党制的推动下,为了尽可能地争取日益强大起来的中间选民,国民党、民进党两个主要政党之间的政策趋同是非常可能的,两党大陆政策的趋同则是上述政策趋同当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20 08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上台"执政"。执政七年以来,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与自身政党利益的博弈影响下,中国国民党大陆政策在两岸政治定位、经贸合作交流、文化教育发展、和平协议商签、维护海疆权益和拓展国际空间等诸多层面日益呈现出两面性、矛盾性和反复性特征,解读新时期中国国民党大陆政策,须以民族利益与政党利益博弈的理论视角对其两面性、矛盾性和反复性特征作出深入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宪法一中”是指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国民党在退踞台湾后一直坚持“宪法一中”的立场。在四次修改《临时条款》和七次增修“中华民国宪法”后,“宪法一中”的核心立场仍然未变,但增加了“一国两区”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连战、吴伯雄任国民党荣誉主席,中共中央致电祝贺,连、吴分别回电表示感谢。连战的回电是这样结尾的:“端此 顺颂 时棋”,  相似文献   

14.
易靖茗 《台声》2013,(5):90-92
他对她说,“你虽不是我第一个牵于的人,不是我第一个拥抱的人,不是我第一个亲吻的人……但接下来的时光,我希望可以成为你遇到痛苦第一个想倾诉的人,遇到挫折第一个想依靠的人,成为你今后人生能够一直相伴的人,成为你心中唯一的第一的人……”这是台湾女婿古东隆给大陆新娘胡铁虹的美好承诺,之所以要说这段肺腑之言,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5.
严峻 《台声》2001,(4):19-20
今年 2月 23日,台湾“国家统一纲领”出台 10周年。 1991年 2月 23日,台湾“总统府”咨询机构“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该纲领。此后,“国统纲领”就成了台湾当局处理两岸事务的最高指导文件。在今年 10周年“大庆”时,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在野三党都举办了相关的纪念活动,呼吁重开“国统会”。但是,台湾当局“总统府”、“行政院”等相关部门却不办任何纪念活动,不作任何专门讲话。当局在这有关两岸关系的重要文件纪念日,摆出一副消极“冷处理”的样子。   然而,人们记忆犹新的是:陈水扁自元旦讲话提出“统合论”,表示要“共…  相似文献   

16.
闻史 《现代领导》2014,(9):42-42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上,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由此,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当了“官”,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当时在国民党内的职务,要高于后来的政治对手蒋介石。在中共三大上.而立之年的毛泽东人选中央局(类似于后来的中央政治局),成为中央局秘书。会后,他受中共中央委派,回湖南筹备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的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1923年10月初,国民党湖南总支部成立。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会议。他在湖南的工作以及在大会上的积极表现,很受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的赏识和注意,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17.
刘同飞 《黄埔》2010,(1):18-22
重庆解放战役始于1949年11月1日,结束于1949年11月30日刘邓大军开进重庆,前后仅一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能粉碎国民党军几十万人的抵抗,取得解放重庆的伟大胜利,出乎许多军事家的意料。除了刘邓指挥有方、解放军战士作战英勇外,正如《刘伯承传》中所言,也是利用了蒋介石的“错误判断”。蒋介石作出的是怎样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8.
青年学生逐步成为两岸交流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陆“交换生”群体在台交流期间,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交往网络,“交换生”面对新的环境,开始接触台湾青年群体,使用当地的沟通工具,参与当地社会活动,这充分体现出大陆青年在台具有较强的“在地”适应性.但是,研究也发现,“交换生”群体在交流中呈现出相对封闭的交往网络,由于交流环境的限制,心理的群体认同与融合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因此,有必要推动建立两岸青年交流的持续化交往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凡 《同舟共进》2011,(2):34-38
历史行进至1948年末,蒋介石赖以支撑其内战独裁政策的几百万军队遭到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般的打击;经济改革失败,通货膨胀,国民经济濒于全面崩溃,民怨鼎沸;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派系争斗骤然加剧,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频向蒋氏发出下野出国的“劝告”;美国白宫亦感觉蒋不可救药,催促换马,让李宗仁取而代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慎密考虑引退问题,盖以在内外交迫的形势之下,必须放得下,提得起”。  相似文献   

20.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