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业广告中出演者的民事责任问题——来自日本法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剑华 《法学》2006,(8):89-95
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明星、专家、社会名人的影响力,在本企业或者产品广告中邀请他们担任证明者、推荐者或者形象代言人。而商业广告传达虚假夸大信息,欺诈误导消费者时,除了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以外,广告出演者是否也需要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法律对此并无规定。鉴于出演者对广告效果和消费者的影响力,应该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以确定出演者责任的有无。  相似文献   

2.
浅议对名人虚假广告建立消费者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利用名人特有的影响力,通过名人做广告代言极力推荐兜售名不符实的产品欺骗消费者。名人虚假广告给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及社会利益带来极大损害,目前,我国广告法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只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三方,法律对于明星代言广告并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为填补这一法律空白,立法机构应尽快确立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后,13年来,消费者维权走过了一条艰辛并引人思考的路。3月12日,中消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说,四成人消费权益曾被严重损害。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房价过高名列消  相似文献   

4.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广告中采用欺诈性的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高期望值,从而作出错误判断。本文指出广告审查作为杜绝虚假广告最为重要的一环,应做到明确广告审查内容、集中广告审查主体,完善相关法律责任等,发挥其应有作用,有效遏制虚假广告的发布。  相似文献   

5.
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 《北方法学》2010,4(3):91-98
《食品安全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虚假广告代言人个人的法律责任,填补了食品广告领域代言人法律责任的立法空白。虚假广告代言人是广告法律关系中一个独立的主体,当代言产品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害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承担民事责任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承担补充责任更为公平,同时虚假广告代言人还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明星代言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告业的时尚。明星广告比普通广告更具吸引力,更易鼓动消费者购买广告产品。但同时,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所引发的纠纷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最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但目前我国的法律仅规定明星代言食品类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而没有规定其他领域内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这无疑是亟待弥补的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7.
李斐 《江淮法治》2014,(17):36-37
上网团购餐券,可消费时却被告知每人需加收20元,消费者认为广告无此条款,商家虚假宣传,最终在工商部门的调解下,商家不仅全额退款,还赔偿消费者500元。6月26日,安徽省工商局公布了5月份12315维权报告。5月我省各级12315机构受理消费者申诉和咨询共计13952件,申诉量较大的是通讯产品,电信服务,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服装、鞋帽,家居用品,互联网服务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明星代言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告业的时尚。明星广告比普通广告更具吸引力,更易鼓动消费者购买广告产品。但同时,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所引发的纠纷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最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但目前我国的法律仅规定明星代言食品类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而没有规定其他领域内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这无疑是亟待弥补的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9.
黄逸宇 《中国司法》2010,(10):101-102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明星代言广告逐渐成为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为人们喜闻乐见。但是,近一个时期明星代言的广告产品却频繁出现问题,如产品质量在国家标准的检测中不合格,消费者使用后发生异常的生理反应,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10.
论姓名商标     
李士林 《法治研究》2014,(7):104-111
姓名识别个体身份的符号功能,与商标识别产品来源的符号功能相契合,表面上皆发挥着识别来源和广告功能。然而两者却分属不同的权利范畴,并不存在交叉和冲突。不能以姓名具有显著性,直接延伸为商标法上的显著性。姓名欲谋求商标法上的地位,须遵从显著性和混淆可能性规则。以此为指导原则,参照美国成熟的姓名商标制度,可治理我国姓名商标抢注的乱象。具体规则可细化为:姓名不具有显著性,非姓名权人不得使用姓名商标,禁止在产品来源和企业关系上引起混淆消费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Bones, blood, pellets, glass, and no bo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man was found guilty of killing his wife, although her body was never found. The case centered on her car, which contained fragments of bone, glass, shotgun pellets, and dried blood.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decedent's identity. Examination of the bone fragments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from the skull. These two pieces of information, added to other evidence, proved that the defendant's wife had received a fatal injury in her car, and a guilty verdict was rendered.  相似文献   

16.
17.
18.
《Federal register》1998,63(145):40534-40536
This notice,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1153(i) of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gives at least 6 months' advance notice of the expiration dates of contracts with out-of-State Util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Peer Review Organizations. It also specifies the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in-State organizations may submit a statement of interest so that they may be eligible to compete for these contract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