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暴露了不少违规经营、管理失范等问题,而且涉及相关刑事犯罪。私募投资基金涉罪,包括纯正的私募基金犯罪和不纯正的私募基金犯罪两类。从非法性要素看,私募机构未经登记备案而擅自募集基金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也不能仅仅因为行为违反了私募基金管理有关规定就直接认定为构成非法集资犯罪,要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必须同时违反关于非法集资的相关法律规定。从金融性要素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不属于有关《刑法》条文规定中的“基金管理公司”范围。从募集性要素看,私募基金管理人采用代持、拼单或非法拆分等间接投资方式募集基金,突破合格投资者限制,涉嫌变相非法集资。私募基金涉罪的监管规制路径包括完善有关刑事立法、司法解释规定,重视企业合规管理。  相似文献   

2.
乐山市搭建融资平台具有良好条件,要引导企业抓住这一机遇,摒弃用钱找政府、找银行的狭窄思维,树立缺钱找市场的现代金融理念。用好资本市场,着力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直接融资,继续争取信贷支持。采取“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这两个主要的融资办法,向资本市场直接募集建设资金,为重大项目建设和千亿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案情简介1992年12月5日,经H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A市中意化纤实业有限公司改组为A市中意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意公司),该文件同时批准中意公司“在国家未批准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之前,公司发行的股份除由发起人认购外,其余股份不向社会公开发行,但可以向其他法人和本公司内部职工定向募集部分股份”。该文件下发后,中意公司与H省证券公司(以下简称证券公司)于1993年2月5日,签订委托代理发行股票协议书,2月24日又签订补充协议一份,两份协议约定了有关代理发行事宜。其中约定:证券公司仅属代理性质,对中…  相似文献   

4.
一、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带来的问题1 导致股权融资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中国上市公司利用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是很低的 ,从而导致了其随意滥用募股资金 ,随意改变募股资金投向 ,使得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下。从近几年来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到 ,许多上市公司的募股资金投向都与募股说明书中的投向大相径庭。上市公司常常随意把募股资金投向自己毫不熟悉、与主业毫不相干且与募股说明书中所说资金用途相反的产业中 ,在项目的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后 ,又随意变更投资方向。还有不少上市公司把通过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募集…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犯罪与控制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言本文旨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中国当代的犯罪状况及变化趋势作些探讨,并适当涉及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战略。一关于犯罪的概念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不同,因而对于犯罪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即使是一国之内,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例如刑法学与犯罪学,其对犯罪的定义也有区别。故本文对中国关于犯罪的概念有必要作些介绍。从刑法学角度,犯罪通常是指危害社会、触犯国家刑事法律.因而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1日制定、1997…  相似文献   

6.
犯罪结果论     
犯罪结果论刘生荣一、犯罪结果的新观念(一)犯罪结果的概念。关于犯罪结果的概念,我国刑法学界有不同的界说,李洁博士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侵害说,对此虽有不同的提法,但在犯罪结果的质的规定性上存在着共识,即把犯罪结果定义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第二种为...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证券期货领域犯罪特点及打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证券期货领域犯罪,通过操纵证券期货交易的价格、连续交易、联手洗售、互相委托、虚买虚卖等一系列的欺诈手段,挪用客户资金,危害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吉林通海高科技股份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申报材料中虚增主营业务利润5.5亿元,获得证监会批准后,募集资金16.88亿元,诈骗资金触目惊心。分析查找吉林省证券期货领域犯罪的原因,总结犯罪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研究打击防范证券期货领域犯罪的问题,已成为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99金融犯罪控制国际研讨会作了综述。关于金融犯罪的客观方面问题,涉及金融犯罪的概念、产生原因、预防、惩治、刑事政策以及金融领域的职务犯罪、民间游资问题;关于金融犯罪的微观方面问题,涉及金融诈骗犯罪的防治对策、证券犯罪的刑法控制、洗钱犯罪及其控制、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及其防范以及计算机犯罪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适用现状的调查罗汉国,张罗宝,钱亚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正式施行一年半,在适用过程中,《决定》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决定》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所...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职工股问题 去年报纸公开发布的有关部门5月份制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规定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职工可以认购本公司不超过20%的股份。这一政策执行了不到一年,就被暂停执行,随后出台的新政策规定,定向募集公司  相似文献   

11.
集资诈骗犯罪是金融诈骗犯罪中的一种,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非法募集公众资金的行为。集资诈骗犯罪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社会危害巨大。公安机关在侦查中应针对集资诈骗案件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并围绕其犯罪构成的诸方面积极开展取证工作中,构筑严密的证据构成体系,有效地打击和控制各种形式的集资诈骗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指有组织犯罪属犯罪学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刑法学界较为赞同的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特征的通说观点,并对有组织国际犯罪的定义及其国际公约现状、中国缔结和参加的含有有组织的国际犯罪的国际公约现状进行了分析。作者还就中国关于有组织的国际犯罪的刑事管辖与制裁规范,作了逐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关于打击陆、海、空偷运移民的补充议定书》、《关于打击非法制造和贩运枪支及其零部件和弹药的补充议定书》等三个议定书,是《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所设立的犯罪应视为公约确立的犯罪。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条文难以完全涵盖这三个议定书所规定的犯罪,应尽快调整。  相似文献   

14.
再论犯罪既遂与未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犯罪既遂与未遂是刑法学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已有了很大突破和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尚须进一步探讨。笔者在此略陈浅见;以期取得共识。一犯罪既遂与未遂的适用范围理论界对于直接故意犯罪中存在着犯罪的既遂与未遂,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是否也有犯罪的既遂与未遂,则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既遂与未遂,间接故意犯罪中存在犯罪的既遂,但不存在犯罪的未遂。①第二种观点认为,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都有犯罪的既遂,但不存在犯罪未遂。…  相似文献   

15.
犯罪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应当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如果从另一角度分析,犯罪也具有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属性。根据法哲学关于法律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结合形式逻辑中的选言推理,可以得出“犯罪是主体的一种权利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3月14日上午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通过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通过前作了多处修改,但尚存争议的第73条不在修改之列。该条款主要规定,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指定居所执行监视居住等。  相似文献   

17.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擅自设立金融机构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等金融违法犯罪屡屡发生 ,给社会公众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并引发了许多群体性治安事件 ,严重地影响了正常金融秩序 ,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有序运行。为加强对此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工作 ,遏制其发展蔓延势头 ,本文拟就此类犯罪的现状、特点、趋势和得逞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遏制此类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关于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林亚刚贾宇劫持、绑架人质是一种残忍野蛮的犯罪行为,但我国1979年刑法典中没有规定这种犯罪。为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2条第2、3款增设了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  相似文献   

19.
关于犯罪根源问题的讨论,总是集中在: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中为什么有犯罪,犯罪在社会中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人们具有认识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本文作者以人性论为基础,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并特别提出:为什么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会遵守社会规则,不去犯罪?过去的讨论多在剖析犯罪根源方面,而忽略了不犯罪的根源方面。对这一问题,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给予了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20.
以“借用”为名的贿赂犯罪与普通贿赂犯罪有着诸多不同,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关于以“借用”为名的贿赂犯罪的特殊形态,有必要从刑法理论上予以澄清和再认识。在以“借用”为名的贿赂犯罪中,犯罪着手与犯罪既遂、混合主体的共同犯罪等问题,都值得认真研究,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