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道德的深度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理性的高扬带来人的自我膨胀,认为人可以实现“尽善尽善”,否认、摒弃人性中恶的“阴影”并压抑到无意识领域和向外投射;人格的分裂使旧道德与人性分离,从而使现代人陷入道德危机。如何走出旧道德的危机?深度心理学认为承认、接受和整合“阴影”是重建真实、完整人格的唯一方法,基于“整合人格”而创建一种整体性的、自主的、自救的新道德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旗手梁启超曾经提出过颇为惊世骇俗的“道德革命”口号。他一反改良派视道德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永恒神圣的观点,提出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德也当不断新陈代谢。他以历史学家的敏锐洞见了道德转换期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旧道德已不足以维系人心,程朱理学教义的式微已成定势;但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危象也开始呈现。同时,他也察觉了西方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的乘机而入,旧的封建主义因素的沉渣泛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时也会出现混乱无序,导致了社会道德部分停滞和倒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牢骚声、抱怨声、叹息声不绝于耳,“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死不救”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4.
<正> 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先进技术和西方思想同时传入,形成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强烈冲击,长期以来基于独立发展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依习惯、舆论和传统而存在的道德渐失拘束力。这在有深厚德治传统的我国引起了极大的震荡。有的人称为出现道德危机,认为出现道德的失效,守法道德义务的沦丧,社会基本道德的缺乏,真、善、美与假、丑、  相似文献   

5.
清末志士仁人道德批判所涉内容甚多,其中最要者有三:一是理论清算封建道德的负面价值,如揭露三纲等旧道德有悖近代人权,抨击纲常名教等伪道德培育奴性人格,剖析了纲常名教假道德严重危害社会等;二是无情痛斥现实民众的畸形道德,如屈从王权愚昧至极,自私自利推诿依赖,道德虚伪唯利是图,奴性十足为虎作伥等;三是批判新派人士道德堕落,如误读输入的新名词导致民德堕落,新党人士假名道德奊诟无耻,部分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道德沦丧等。道德批判思想成为志士仁人理论诠释新道德和自觉践行革命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6.
一、能否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有的同志认为,如果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那末,是不是还有一个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道德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道德,它们与社会主义道德又是什么关系?与共产主义道德又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迩是按传统的说法,提社会主义道德。多数同志认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独立人格是当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人格是当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础复旦大学俞吾金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一般是从道德的意义上来谈论“人伦关系”的;在中国文化中,道德和伦理是两个可以互换的词,有人干脆把两个词连在一起,使用“道德伦理”的说法。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在黑格尔那里,“道德”...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跨度思维,以讲“应该”、“不应该”为价值特征,以规范的形式来把握道德现象,创造新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的心理过程。它以自身特有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形成固定的道德思维模式,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当一个社会已步入急需消除旧道德以实现伦理精神革命的关键时刻,重构道德思维模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今天我们就面临这种任务。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扬善抑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 郑永年:什么叫社会呢?一个人不叫社会,三个人以上叫群体,群体要想生长在一起,就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群体不叫社会,没有道德个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新周刊》:道德国度却面临着道德危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列宁曾把理想称为“道德的最高者”,这阐明了理想和道德理想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实践也证明,理想和道德理想对社会生活和个人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道德理想这一道德科学的重要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一什么是道德理想?我认为,它是指道德  相似文献   

11.
一、兼爱——博爱——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是在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下长大的一代伟人,深受儒家“爱人”、墨家“兼爱”思想影响,后来又受到西方“博爱”精神教化,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其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①用中国旧道德溶合在欧洲学到的“自由”、“平等”、“博爱”之中,用美国总统林肯的“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加以概括——形成孙中山三民主义雏形。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的繁荣。但是,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却存在许多问题,一部分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退化,甚至沦丧。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现象?有些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要带来人们思想和道德的退化,注定要和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相背离,二者不可兼得。 我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必然牺牲社会的精神文明和带来道德的沦丧。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万俊人 《传承》2012,(3):58-58
现代社会的新道德文化传统不仅并没有完全脱离旧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而且也不能单独地有效料理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问题。“传统是秩序的保证,是文明质量的保证。”我们仍然需要传统的滋养,我们的生活无法真正逃离传统的掌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农村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农村教育应当如何适应新的任务?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对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任何学校都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在农村教育中,这种“四有”新人应当如何体现呢?我认为,农村学校应当把学生努力培养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也就是说,既不是“读过几句书,认得几个字”的传统农民,即“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  相似文献   

15.
邵刚 《前沿》2004,(5):163-165
当前我国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质是道德信念危机 ,引发道德信念危机的原因主要有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化、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伴随社会转型出现的价值失范以及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加强道德理想教育、抓好“官德”建设、加大赏罚力度等措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6.
<正> 繁荣商品经济非得以牺牲纯朴民风为代价吗?经济的发达必定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吗?改革推行十多年来,学术文化界对此始终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最近在粤、鄂、滇、陕四省伦理学会与广州哲学文化所联合举行的“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学术讨论会上又出现了两种新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促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是个极大的历史进步。道德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发展商品经济带来社会进步,对道德发展来说,也肯定是个进步。这种观点还以广东商品经济发展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与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作为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7.
我军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新形势下怎样培养“四有”革命军人?笔者在基层工作十多年,既带出过军区的标兵连队,也改造过后进连队。根据实践的体会,我认为,在培养“四有”军人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军人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军人的道德素质影响到军人一言一行,影响到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贯穿于军人整个军旅生涯以至一生。怎样搞好军人道德教育和培养,提高军人道德素质?这是摆在我  相似文献   

18.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改造国民道德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展开对中国旧道德进行变革和重构时,梁启超采用对传统道德的现代性转化和对西方道德价值的批判性引进两种方式,即梁启超所谓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为近代中国新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曾经是摆脱了宗教神圣价值观束缚的人们借以安顿自己心灵的现实理想模式,但从现代性迷梦中觉醒的人们将面临着因为缺乏主体、缺乏选择、缺乏方向而陷入“后现代道德危机”.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性带来的破坏性影响,重构“道德乌托邦”——中国化的“后现代道德”.而重构“道德乌托邦”,应从确立以人为本、承担他者责任、追求终极价值三个维度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