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减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他们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依法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所谓将原判刑罚适当减轻,包含两个意思:(1)将较重的刑种减为较轻的刑种。例如从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2)将原判较长的刑期减为较短的刑期。例如,将原判有期徒刑十年,减为有期徒刑八年。  相似文献   

2.
论减刑假释监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罚执行作为刑事诉讼的最后环节,承担着惩治和教育改造罪犯的任务,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刑事诉讼终极目标的实现.一直以来,我国注重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而忽视执行工作,使得刑罚执行成为了法制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减刑假释作为教育改造、兑现政策的最重要的杠杆和手段,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滋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环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也因此承担了监督不力的责难.减刑假释实际运行状况究竟如何,检察机关是否监督不力以及如何切实完善和加强监督问题,都需要系统和深入的调查思考.  相似文献   

3.
减刑是刑罚执行变更活动之一,围绕其司法权性质,构建符合程序正义要求的正当程序,由罪犯本人启动,律师介入,被害人参与,监狱提供罪犯能否予以减刑的证据,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居中裁判的诉讼机制,是在刑罚执行领域贯彻现代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李海滢 《行政与法》2004,(4):112-114
减刑制度的范围是指减刑适用于哪些刑罚,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判决已经确定的刑罚,哪些可以适用减刑。依据有关刑事法律的规定,我国减刑制度的范围应包括一般减刑和特殊减刑两类。其中自由刑的减刑是我国减刑制度的主体,称作一般减刑,而死缓、资格刑、财产刑的减刑称为特殊减刑。另外,在研究减刑制度的范围时,缓刑犯和假释犯的减刑也是应予注意的问题,它们对于科学界定减刑制度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法中规定减刑、假释制度,在促进犯罪分子积极改造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促进制度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兴瑞 《中国司法》2011,(11):31-35
减刑、假释是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重要刑罚执行制度,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刑罚执行工作以及人民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刑、假释制度既包括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减刑幅度,减刑的时间间隔等实体性内容,也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权力配置以及减刑、假释案件的提请、监督、裁决等程序性内容。《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以后,减刑、假释制度中最受关注的是其程序的改革完善问题。而减刑、假释程序改革的核心是减刑、假释程序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减刑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刑罚执行制度,是监狱目前最常用的一项法律奖惩措施,是刑罚目的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改造罪犯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刑罚执行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方法,但是当下司法实践遭遇了减刑被不当适用的境况,理论和实务界都为此进言献策,甚至有人建议取消减刑,以完善后的假释制度代之。笔者认为减刑还是应当保留,本文从减刑的理论基础和意义两方面来论证减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王勇 《法学研究》1989,(4):28-32
定罪根据,亦称定罪依据,有时还可称作刑事责任的根据。从法律上讲,它是指定罪的法律规格;从认识论上讲,它是指定罪这一认识活动的认识标准;从逻辑上讲,它是指定罪三段论式中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刑事责任的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责任的根据究竟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热烈研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正确阐明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前提,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刑事责任的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探讨刑事责任的根据时,首先应明确刑事责任的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探讨的前提,也是探讨的归属。 “根据”:“谓持论有所依据也”;“谓持论皆有所本,可依据也”。通俗地说,根据就是人们说话、做事的依据。刑事责任是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的规定对构成犯罪的人追究  相似文献   

10.
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回答刑事责任因何而产生和存在的问题的。目前,我国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犯罪构成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犯罪构成,几乎所有的刑法教科书都持这种观点。第二,犯罪行为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即犯罪行为。最近的一些有关理论文章多持这种观点。第三,“事实总和根据论”。认为一切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影响着刑事责任的存在、性质、范围、程度和实现等事实或情况,都是刑事责任的根据。这些事实和情况包括:一、犯罪构成事实;二、犯罪构成以外的其他案件事实,主要是犯罪的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环境和条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推定在许多情况下被误用了,因为人们忽视了它的根据.密切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就"推定的根据"之性质、种类和功能;两种以上"推定的根据"之间的冲突;同一案件中两个推定之合理顺序;医疗事故诉讼中过错推定的根据;以及在亲子关系中的推定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规则和方法,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责任的根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传强 《政法学刊》2004,21(2):16-20
主观恶性是刑事责任的根据,犯罪人格是刑事责任的基础。其符合我国刑法的规定,能够说明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内 在联系,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行为与行为人的统一,能说明刑事责任的质与量,比人身危险性根据论更科学和实证。  相似文献   

13.
论减刑、假释裁决权之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刑、假释裁决权的合理配置对保证减刑、假释的正确适用,防止出现司法腐败极为重要。近年,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将减刑、假释裁决权由法院划归刑罚执行机关,这一主张如果被立法机关采纳将导致我国刑罚执行缺乏制约。主张将减刑、假释裁决权划归刑罚执行机关的诸项理由其实都难以成立:减刑、假释裁决权属司法权而非行政权,因而不应由刑罚执行机关行使;减刑、假释裁决权由刑罚执行机关行使并非当今各国立法的共同趋势;减刑、假释裁决权划归刑罚执行机关也并非我国实践的客观要求;减刑、假释裁决权由法院还是刑罚执行机关行使与刑罚目的观无关,以教育刑主义比报应刑主义更符合历史潮流为由主张将减刑、假释裁决权划归刑罚执行机关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减刑的背后     
宛检 《检察风云》2000,(11):62-63
2000年5月23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审判厅内,庄严肃穆,国徽高悬。偌大的审判厅座无虚席,人们在静静地等待着一起案件的审判。 “带被告人黄同显、齐书勤到庭!”审判长一声令下。两名带着锃亮手铐的被告人被法警押上了被告人席。 “瞧!这两人原来是新野县的法官,就是他俩合伙造假文书私放了罪犯。” “不知他俩图的啥,咋会鬼迷心窍了呢?”  相似文献   

15.
谈谈减刑     
减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刑罚制度,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刑法,对监内服刑犯人的刑罚减除,往往是作为与赦免性质相似的情况,由国家以命令实行.我国《刑法》规定的这一完整的减刑制度是同我国刑罚的目的相一致的,它是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政策的又一体现.建国以来,我们对于犯罪分子的改恶从善,从来是给予鼓励的.在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鼓励犯罪的自动中止;在实施犯罪以后,鼓励犯罪分子自首投案.同样,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也应积极鼓励犯罪分子的真诚改造、悔罪自新.多年来的劳改实践证明,减刑是我国对罪犯改造工作中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刑罚制度,正确实行这一制度,对于那些一贯遵守监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者们关于教唆犯的处罚根据是以各国各时间阶段刑罚价值取向和各国实定法关于教唆犯的规定为基础而进行论述的。毫无疑问,刑罚处罚的前提应当是行为者的行为,而不是其它。由此观之,各种学说间存在一定缺陷。一、学说扫描:教唆犯处罚根据之观点综览  相似文献   

17.
张永江 《河北法学》2006,24(10):88-92
世界各国的刑法大都规定了未遂犯,未遂犯为何遭受处罚即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则是中外刑法学者期望解开的谜团.为解开这个谜团,大陆法系出现了主观的未遂论、客观的未遂论和折中的未遂论的理论对立.主观的未遂论认为未遂犯的处罚根据是实现犯罪的行为者的意思或性格的危险性的外部表现.客观的未遂论认为未遂犯的处罚根据是惹起构成要件结果的客观危险性.折中的未遂论认为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在于实现犯罪的现实危险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折中的未遂论应是我国刑法中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相似文献   

18.
季晓军 《法学论坛》2006,21(2):49-56
从哲学乃至法律哲学的视角来解析刑罚根据论也许并不能提供终极意义上的根据论内涵,但鉴于哲学基础性的作用,以哲学的范畴来限定刑罚根据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将刑罚根据论建立在哲学的前提之下,为界定刑罚根据论的内涵和地位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特殊形态 ;法益侵害是片面共犯的本质 ,将片面共犯视为共同犯罪是实现刑法机能的需要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片面合意是共同故意的最低标准 ,将单向意思联络解释为共同故意 ,没有超出“共同犯罪”法律文义的“射程” ,从实质上贯彻了罪刑法定的要求 ;片面共犯符合诉讼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