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建设基本模式是以政党为中心,其结果导致"政党国家"形成,执政党以其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志和社会信仰,并将组织方式嵌入现代国家管理体制中。这样的政治类型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历史语境转换,中国共产党面临现代转型问题。对执政党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是进行有效政党改革、保持执政党生机与活力和推动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郝丽  崔永刚 《探索》2015,(1):89-92
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的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不管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公共权力并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就会出现一定的执政方式.由于各国政党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阶级基础及政党制度的不同使中西执政方式各具特色.西方执政党通过组建、掌握、影响和运作国家政权,问接来治理和管理国家.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共执政与领导的高度统一,中共执政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中共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以及中共执政与民主党派参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政党认同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政党认同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其客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认同政党政治、认同某一政党制度和认同某一政党。政党认同的中国特性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执政党认同和参政党认同;政党认同与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执政党的政党认同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执政党应从利益代表和政治参与两个方面来巩固执政党认同,建立政党与国家、社会、政府的适度分野,改善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有其伦理基础,这就是执政伦理。所谓执政伦理,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执政党在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从世界范围看,尽管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政党执政方式与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伦理基础则有共同之处,这值得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一、执政伦理观的基本内涵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来治理国家的。在某种意义上,政党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治理过程中,与社会沟通是执政党一项基本的社会性功能。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来看,社会结构的多元性、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以及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技术变革都给执政党与社会沟通带来了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实现政党社会功能的回归、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作用、健全政党的多元化沟通机制以及创新政党沟通社会的技术工具等方面来提升执政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与效力。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治理理论被西方学者广泛关注.治理是相对统治而言,是对统治的政治学否则定.随着世界政治文明的不断跃升,治理逐渐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治理的根源在于西方政党或政府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这场社会治理变迁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政党治理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政党管理.在公共行政语境下对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重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的开放是以政党的开放为基础和条件的,没有政党之间的开放就不会有国家的开放。我党在党际关系与开放理念上是与时俱进的,从仅与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左翼政党交往逐步扩大到一切愿意遵循我党制定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各国政党的交往。形成了一个以各国执政党、参政党和重要合法在野党为主要对象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党际交往的良好格局。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对党内制度权威的确立与巩固、对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度权威且法治化的政党制度是政党治理的政治基础,庞大且有力的社会组织为政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执政党将执政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内容成为政党治理的价值基础。能够满足人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需求,树立执政党的权威,并在人民心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执政党的形象则是政党治理的内在规律。因此,必须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框架,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路径,通过健全和创新全方位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创新党内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建设、创新执政党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等举措来完善执政党的制度建设,重塑政党制度的权威,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执政党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政党组织社会: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的准确把握,不仅需要历史视野的观照,而且需要放在一种宏观体制背景中加以把握。通过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之道,其逻辑起点是中国共产党是一种通过有效组织社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使命型政党。这种使命型政党以有效组织社会为根本依靠力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极为重视对社会和自身的组织建设。之所以存在当代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命题,是社会转型因素对执政党构成了系统性压力,要求政党变革新的机制和方式更好地组织社会,以适应市场化转型之后的执政环境和治理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各国政党日益重视"治理"理念与实践,通过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将其作为实现从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转型的"加速器"、长期保持执政地位的"调节阀"。现代政党治理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我党作为执政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党对提高"治理"能力的高度重视和清晰规划。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需了解其他外国政党的有关做法,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教训,从而节约治党成本和执政成本,实现我党执政地位的长久巩固。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异彩纷呈.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千差万别。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有条件地分为三大类别,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民族民主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但不论哪种性质的国家, 执政党都会遇到如何处理与民众、政府、其他政党、新闻媒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突发危机等问题。研究不同执政党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其特点和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执政方式的成败得失,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对我们在新时期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体系包含着执政党的建设。服务型政党建设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同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又推进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依靠政党治理的国家,能否对执政党采取有效监督对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党际监督是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重要形式。议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是党际监督的决定性因素;法制化的监督机制和程序是党际监督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治生活的公开与透明是党际监督的必要条件;新闻与舆论自由是党际监督的必然要求;加强与选民联系和社会运动是党际监督的有效途径。国外政党党际监督的有效举措对我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的执政党建设新目标,不仅预示着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时代嬗变,还蕴涵着政党回归社会、重塑政党权威的战略考量。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的执政党建设新目标,同以往更多强调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不同,这一目标是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党同时提出来的,不仅预示着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时代嬗变,还蕴涵着政党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主体和社会组织主体"双引擎"的推动下,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产有着国家理性化和权利意识张扬这双重价值追求,面临着能动社会的生产和公民社会的生产这双重任务.正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对政党的社会性、政治性、行为方式和政党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新时期,政党权威重塑必须考虑执政党的组织嵌入及其有效性问题:执政党组织嵌入是政党组织控制和减弱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这种组织嵌入不仅要扩大党组织在社会领域的覆盖面,还要保证嵌入组织的有效运转,从而在执政党与社会组织间形成一种"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7.
魏铎 《理论研究》2001,(5):32-34
政党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 ,一个或几个政党的执政方式 ,以及各个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其他党派是参政党。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和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8.
对中共执政方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东 《探索》2003,(4):29-32
一、对“执政方式”的界定一是从党政关系的角度界定“执政方式” ,即“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方式”、“一个政治主体(在现代主要是政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 ,运用政权的力量来治理国家的模式”[1]、“执政党对国家政权进行领导的载体”[2]。有的学者还从世界政党比较的视角出发 ,认为执政方式是指“政党从政治共同体中获取和运用最高行政权的过程、方法和形式”[3]、“政党控制公共权力的途径、手段和方法”[4]。有的学者认为执政方式说到底就是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 [5]。为此笔者就把其界定的视角称为政党一国家分析模式。二是相对于政…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各国的政治活动,几乎都是通过政党来开展的。政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夺取或巩固政权。为了获得合法的执政地位,各个政党在既有的国体政体下,遵循已有的宪法、法律和政治游戏规则,通过各种竞争以赢得竞选。在议会制国家中,只有在议会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才具有组阁权,占有全部阁员或主要阁员职位的成为执政党;在总统制国家中,凡是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总统所属的政党或政党联盟,不管其是否在议会中占得多数议席,都自然而然。当然,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其政党执政地位的确定和组阁方式也就各具特色。下面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为例进行分析,以使读者对西方国家几种典型的方式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共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方式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实践课题,更是一个体现了党的与时俱进精神品格的历史课题。从理论上来说,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①但在实践上,由于各国政党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阶级基础、执政党取得政权的途径不同,实行的政党制度不同,其执政模式和执政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便是同一国家的同一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也不一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一个与时俱进、最佳选择的问题。本文拟通过梳理党的执政方式演变的历史来揭示党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