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西方传媒所鼓噪的“阿拉伯民主之春”舆论的密切配合下,美国政府不断拨快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进度表,却被意外的“民主后果”拖入被动与尴尬的境地;在强力改造中东以根除恐怖主义的过程中,美国虽遵循其基本民主程序,且按照美国式规则致力于伊拉克重建与巴以和谈,但伊拉克、巴勒斯坦却成了中东最大的两个“火药库”。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劫持民主”的方式最终成为“布什主义”的嘲弄者与终结者;尽管怀疑并排斥美国改造中东的动机与方式,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反对美国却不拒纳民主。不过,其追求民主的过程还是演变成了与美国的中东利益不断抗争的过程,并跃升为捍卫伊斯兰文化尊严与阿拉伯民族利益之举;继续探索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阿拉伯式民主,才是中东民主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东民主变革与美国的大中东倡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化一度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 ,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伊斯兰化这样一种可怕前景有效地吓阻了美国在中东推进政治变革的热情。九一一事件之后 ,中东的民主化重回美国对中东外交的议事日程 ,不仅如此 ,美国似乎把改变政府、民主变革、国家安全这样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试图通过一项被称为大中东倡议的综合行动计划 ,实现对中东、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化改造。美国的大中东倡议有可能使中东地区陷入另一场动乱之中。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美国护持霸权的经济机制是"石油美元".然而冷战结束后,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于1999年诞生,并在欧盟多数国家启动,从而对美元的地位构成挑战.又由于欧盟与石油富集的中东国家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关系,中东反美国家,如伊拉克在欧元启动后不久就要求其石油买家以欧元作为偿付货币.因此,"石油美元"面临现实威胁.为消除这一威胁,美国拟采取军事手段,而九一一事件为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反恐和推进民主是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于是"大中东计划"得以推出.它在本质上是美国全面控制中东地区、以保护"石油美元"、维护霸权的计划.  相似文献   

4.
美欧在"民主改造"中东的问题上愿景一致,但实际利益有别,导致博弈方略显现分歧,收效不同.尽管如此,双方仍坚持各自计划.由于中东地区形势复杂,各种矛盾交错,局势动荡不安,故美欧博弈将对地区形势造成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阿-伊世界面临身份危机,对其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既是为了应对和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也是为了增强阿-伊世界的凝聚力,在和平、发展与和谐共处等认同中尽快融入全球化的主流.在正视美国为主的西方霸权主义对全球认同的侵蚀、伊斯兰激进主义排他暴力对阿-伊文化认同的干扰的前提下,对阿-伊文化身份进行辨证、前瞻、多元和务实性重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实质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峰 《亚非纵横》2004,(4):7-11
2004年6月8~10日,一年一度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美国佐治亚州度假胜地海岛举行。会议的议题相当广泛,但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会议发表声明,正式推出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推行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所谓"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也称"泛中东和北非计划",实际上就是吸收了欧洲和阿拉伯国家某些意见后改进版的美  相似文献   

7.
鉴于美国是世界强国中唯一处于西半球的国家,且对大中东地区的能源依赖度逐年下降,所以美国理应减少对该地区的军事部署。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大中东不仅军事基地规模最大,而且驻军人数最多。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以大中东地区为例,从战略层面、军事层面、政治层面和利益层面四个维度出发,考察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动因。研究发现,将敌人遏制在战区范围内是美国海外军事部署的隐性逻辑。通过在盟国土地上部署军事基地,美国不仅可以对各区域分而治之,而且成为利益攸关方和议题设置者。美国在大中东地区部署军事基地,承载着谋求地区领导权、增强军事投射能力、巩固军事联盟体系和维护现实利益等多重功能。尽管特朗普政府对大中东地区事务缺乏干预的热心,但是对于实力衰落的美国来说,海外军事基地的政治象征意义与军事作战意义同等重要,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将继续发挥传统军事功能和非传统政治与外交功能。  相似文献   

8.
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个层面。在报告中,美国对中东地缘政治的考量仍是重中之重。反恐、伊朗核问题、中东民主化、伊拉克重建等仍是主导美国对中东战略安全观的核心命题。《报告》体现了美国对中东战略的历史继承、国家利益与价值观的现实权衡,以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重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美国在反恐谋霸过程中所进行的两场战争均引发了一种军事打击的“正反馈效应”:军事打击使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美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于是,在生擒萨达姆及伊朗和利比亚对美态度有所软化的情况下,美国于2004年2月向外界披露了其酝酿已久的“大中东计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亚合作蓬勃发展的过程中,El本多次提出发展政治民主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但通过剖析民主的基本定义和引申定义可以看出,选举民主是民主的表象,自由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涵义。鉴于非西方国家没有西方国家类似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宗教和哲学条件,因此必须要做到民主本地化,这就需要处理好民主、法治和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法治是关键。为了实现民主,东亚国家要在最初阶段用法治创造条件。从日本和菲律宾的情况看,民主可以也必须本地化,同时要分清选举民主与自由民主的区别,进而走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北极秩序以美俄"双中心"权力结构、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低政治"规则体系与"差序"结构的身份认同体系为基本形态,呈现出以权力结构为枢纽的秩序生成机制,而科技驱动与体系投射是北极秩序变迁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受世界秩序加速变动的影响和北极秩序本身的形态与生成机制的制约,当前北极秩序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大国竞争态势强化、域内规...  相似文献   

12.
13.
制度分化的强弱与否是分析和判断政教关系状况的重要尺度。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教关系的变化表现为政教一体、政教合一、政教分离和事实上的政教分离等多种类型,它们对民主实践的作用各异。政教一体和政教合一对民主的实践起到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国家在一定的制度分化前提下,又存在进行有限民主试验的可能,诸如伊朗在教权主宰下(法基赫制)进行的民主探索。政教分离和事实上的政教分离为中东国家推行民主化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世俗化并不等于直接导向民主化的坦途。在中东地区,世俗化与民主化是不同步的,从世俗化到民主化,通常还经历权威主义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五年多来的大量事实证明:出于能源、地缘与文化的再三考量,美国抓住九一一事件乘势将"绿祸"锁定为"假想敌",它暗合了白宫借反恐谋霸的现实需求:布什政府将报九一一事件之仇的军事行动定性为"全世界的战斗",甚至"文明社会的战斗",进而以"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来划分世界,希望各国的态度是"打击一个国家就是打击全体",借此"把整个世界团结起来"。为配合布什政府的这一反恐战略,美国传媒则以发掘九一一事件的世界性意义、渲染"改变一切"的新闻议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精心营构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15.
虽然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国际关系学中的文化研究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地在国内学界兴盛起来。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论述了伊斯兰文明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挑战。此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深入和持久的论争,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和文章,或参与讨论,或加以批驳。一些学者透过“文明冲突论”敏锐地观察到,文化霸权正在构成当前国际关系领域中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形式。“经济和政治军事力量强大的西方国家,运用文化强力来强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国际行为,甚至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