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在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秩序意识和公共财产意识等社会公德意识诸方面 ,存在着淡化现象。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体制的变革对公德的冲击 ,外国文化的影响 ,环境改造和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缓慢 ,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应从他律和自律着手。除了一般的道德教育之外 ,应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和法律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金凤 《前沿》2006,(2):100-101
在当今我国道德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活动中,以受教育者个体“私德”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和由其决定的教育实践活动还居于主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思考道德教育的方向,决定着道德教育活动的方式、途径、方法和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以“公德”优先为道德教育目的的选择是适应我国现代社会转型的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这一道德教育目的的建构有着现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是有效处理“私德”和“公德”之间关系,实现当代道德教育重振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晋秀 《前沿》2008,(2):86-88
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他们的公德水平与他们具有的知识水平极不相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更应具有良好的公德素质。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应从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社会责任素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伦理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快速发展的公共领域缺乏公德在伦理规范上的引导和制约,形成道德真空地带,出现私德在公共领域的扩张和越位。厘清公德和私德关系及其在社会转型期的功能,在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建设和发展公民道德,使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相互补充,推动中国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闫晓荣 《人民论坛》2013,(10):192-1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公德水平、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比,道德的进步仍然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落差.分析公德意识薄弱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社会公德建构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加强公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一种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或者一种行为得以发生、进行的重要的条件。道德环境是道德行为得以进行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道德行为起着很大的影响。然而,许多事实表明,我们的现实社会并不是缺少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而是缺乏一个把公德意识转化为公德行为的良好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北京市通州区各乡镇、街道普遍开展了“公德之星”评选活动,迄今为止,全区已评选出172名“公德之星”,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以来,北京市通州区开展了“公德之星”评选活动,到9月初,共评出10名“公德之星”。 一、突破道德建设难点。开展“公德之星”评选2005年,通州区文明办为落实区精神文明建设年度任务,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开展了以“克服陋习树新风,建设北京新城区”为主题的全区市民素质大讨论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撰写征文和拍摄照片、DV作品以及下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归纳整理出了市民反映强烈的与北京新城区建设最不相适应的十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大学生人文素质不足,以至有些学生不懂文学,不懂历史,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修养,公德意识差的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公安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为公安工作培养后备军、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公安院校为公安机关培养、  相似文献   

11.
何谓“公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是梁启超1902年在“论公德”一文中阐述的。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私德”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这个定义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公私德两个概念的基本使用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道德行为同时要求相应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可以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来概括。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这样一些作为社会存在的条件是刚性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忽略这样一些条件,把道德仅仅看作个人应该坚持的道德操守,或者道德责任义务时,就有可能滑向道德说教:因为它没有考虑到道德社会结构。因此,一种道德行为实际上和它的社会条件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建设要把道德环境建设和自身的伦理信仰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使学生成为有公德意识的社会人,我校把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抓手,寓大于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教育内容扎扎实实的变为学生自觉的行为。通过坚持建章立制、明辨事理、指导行为、反复训练、评价激励的教育步骤,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不仅懂得该怎样做,更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坚持多年如一日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在校生活的常规管理,抓好做人的底线,取得了实效。  相似文献   

14.
国人的道德传统是重视个人的“私德” ,不重视社会“公德” ,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发育不良。要改变这种局面 ,培养国人的公德意识 ,就必须着力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传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主要是一种调节、维系私人间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侧重于从积极的角度要求行为者为特定的对象去"做"点什么,以帮助、成就、满足对方,即它主要措意于处于特定私人关系中之人们彼此之间的"义务"。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强化调节陌生人之间关系以确立基本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意识和素养。公德首先并主要从消极的角度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其所主要措意的,是对人们不受别人干扰之"权利"的尊重。调节私人间关系的道德可以通过正面示范来建设,而强调"不能够做什么"的公德意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树立"反面教材"来培育。公德所要确立的是公共生活之基本秩序的底线,而真正有生机有活力、能增进公共福祉的公共生活,则依赖于社会成员更积极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当前道德问题的主要表征是公德的缺失 ,而公德缺失和中国特有的社会转型有着直接的关联。本文想从多学科的视野来对此加以分析。首先 ,经济体制的转轨 ,松解了原先的伦理实体 ;其次 ,社会结构的转变 ,使得道德的监督条件发生了变化 ;再次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在侵蚀着公德场域 ,使得公德场域出现了“集体的非理性”。转型期的公德重建一方面必须借助法律 ,另一方面必须在底线道德的基础上慢慢培育 ,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德,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在执政过程中秉承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实践指向,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立政德是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精神内核,突显了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要素,是党的信仰自觉、公德自省和底线自律的有机统一。明大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自觉,要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守公德是共产党人新时代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有担当、有定力的本质特征。严私德是取信于民的底线自律,要能严守底线,做好制度保障,弘扬家庭美德。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学习道德现状和学习道德培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前沿》2005,(12):83-86
大学生学习道德存在诸多不足,加强大学生的学习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要针对学生不良学习道德因素进行矫正,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道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官员的公德出问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很多时候,原因不在于私德不佳,恰恰在于用私德代替公德来处理了公共生活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纲要》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愿,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在全国各地得以贯彻落实。回顾巨野县二年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活动,笔者深感中央决策的英明,亦为巨野的公德教育实践而振奋和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