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半个世纪前,意气凌云的海粟先生,数度去雅加达。万隆、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主办中国现代名画义卖展览会,所得款,如数捐给祖国抗战活动。正在新加坡的好友郁达夫,当即以“永久的生命”相赠,以表对海粟先生的钦佩之忱。 人生有限,艺术无垠,精神万古,气节千载。而今,海粟先生已溶入祖国百川之中,与山河日月同存。  相似文献   

2.
黄克 《瞭望》1985,(34)
钱钟书先生是当代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的《谈艺录》早于一九四八年面世之初即名噪文坛。最近,作者又作补订,交付中华书局出版。消息传开,询购者盈门。 《谈艺录》一书,可以视之为诗话。历代诗话众多,或胪列轶事,或评点篇什,大都囿于门户之见。而这本书却能博采众长,以高屋建瓴之势,纵论诗坛是非,进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民主》2020,(7)
正宁新路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多种集子出版,且广有影响。近两年突然转向长篇小说写作,猛不丁地就有了两部作品问世,《财政局长》的余温尚未散尽,《转世天狼》(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就又新鲜出炉。如果说他长期在财政部工作,写财政方面的现实题材驾轻就熟,那么,《转世天狼》就完全溢出了他熟稔生活的边界,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尽情驰骋。而且他的叙事充满了寓言化色彩,是现实的又带有非现实的魔幻味道,让我不禁想起了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故事只是一个好看的载体,对人性的深度开掘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4.
黄永厚画“竹林七贤”图,觉得最后一个落了单,便又加了一个饶头——吕安。这样,便有了八位。古人重八也重七,故斗有七星、佛有七宝、书称七经,人具七情,连做诗也要七步成章。今人重八,以为谐“发”,“七”则成了倒霉的数字。永厚的意思倒非为了从俗,他不过觉得同是魏晋人物,何必限于七,加一成八,再加一便成九,大可为后续的画留些地步。“竹林七贤”图,说不定会扩展成魏晋人物图。 引起他画魏晋人物的动机是什么?有文可稽:  相似文献   

5.
《朱德年谱》已经出版了,它详尽地反映了这位伟人的一生。读毕掩卷,有高山仰止之思。特别是他那注重调查、实事求是、认真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神,更是令人感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朱德已是63岁高龄。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勋的朱德,从此以很大的精力关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每年都用近1/3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考察,除西藏、宁夏及尚未解放的台湾省,他跑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每到一  相似文献   

6.
黄裳 《瞭望》1984,(37)
刘郎的《闲居集》已在半年前出版,作者逝世也快四年了。长时期来总想写点什么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和他的作品,因为我一直认为他的人与诗都有着一种非比寻常的特色,使人难以忘记。我和他相识,大约是一九四六年前后的事,但更早以前就是他的读者了,三十年来,交往并不密切,只是到了十年动乱的后期,才常常通信和在一起谈天。我们本来都在一个干校里劳动。他后来退休了,回到上海;我那时正背着可怕的“政治包袱”,几乎交亲断绝。就是  相似文献   

7.
读《阴》     
在北京,被两旁的大树浓荫覆盖如同一个绿色隧道的街道,少得可怜;我印象中只有两处:一是六部口附近有一小段,二是三里屯使馆区有一小截。燠热的日子,骑自行车走过这里,总也舍不得离去,往往放下车,不由自主地在这儿流连。  相似文献   

8.
读《起点》     
张寰 《瞭望》1998,(37)
一个伟大的事件过去快20年了。往事历历在目,那一场场思想上的交锋、行动上的互抗,如今回忆起来,好像当时遍地都是蜂拥的反对者,也好像遍地都是心想而声噤的支持者。这就是涌动于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这场改革最早发动于中国农村中某些最贫穷的地块。最积极的...  相似文献   

9.
读《自励》     
江南尘 《学理论》2008,(1):84-84
《自励》这本书,在西方受到极高评价。 有人说,1859年,三本书的出版震撼了全世界: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穆勒的《论自由》。  相似文献   

10.
读《喻林》     
古来奇书多矣,《喻林》尤奇。其书采集古人譬喻之词,孜孜不倦二十余年,汇为煌煌巨帙。编者徐元太,安徽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四川巡抚。书分十大门:造化、人事、君道、臣道、臣术、德行、学业、政治、性理、物宜。每门分子目,凡五百八十余类。新刊影印本所据明万历刻本,达1440页。似此繁富丰瞻、云蒸霞蔚,真是骇人心目。钱钟书先生《谈艺录》168页引宋代梅圣俞海上观潮写景妙句:“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洄如鼻吸。”钱先生赞曰:“立喻奇创,真有以六合八荒,缩之口耳四寸者。”梅氏寥寥十数字,把自然奇观,生命力量,刻画得如闻如见,非譬喻不能至也。《喻林》所采譬喻,若“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  相似文献   

11.
读《浮躁》     
萧乾 《瞭望》1988,(50)
近年来,贾平凹以商州(他想象中的商州)为背景的系列作品,凡能找到的,我都读了。我一直以为他是位年在五六十之间、戴花镜的老先生,饱经世事,文字古朴。从《浮躁》的自序,我才知道写此书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7,(49)
读《千秋万岁》●(意大利)L·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中国社会生活以急剧嬗变的现实进程,更多地吸引了这块版图以外的人们的目光。应该承认,这里的物质内容的全新变化,对社会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持续的穿透和升华。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一些对当代中国现实进程具有...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一本好书,都是一条渡船。这本《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我已反复读了6个月了,每次捧起这本书,我就听到清水拍打船底的声音,那水声的节奏仿佛均匀的心跳。"误解"的世界,"误解"的身体,还有"误解"了的人心,一一澄清,像日出前的地平线一样。地平线的晨曦中,是济群法师。有人说过优秀诗人不仅是诗人,而是诗歌本身。而我第一次见到济群法师,我就想:济群法师,不仅是坚韧的弘法者,而是法本身。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杂文《隔膜》中曾引述了这样一个荒诞而真实的故事:清朝山西生员冯起炎,闻乾隆将谒泰陵(雍正墓),便身揣以《易》解《诗》的信口开河之作,意图半路呈进,请皇帝老儿帮他解决一下个人问题。原来此公已是"而立"之年,仍光棍一条,想老婆渐入痴迷;先后看中两位表妹,无奈家境窘困,"恨力不足以办此"。可见他出此奇策,不过是为圆那"天子做媒,表妹入抱"的美梦而已,何尝有丝毫恶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当畅销书刚开始真正冲击中国出版业时,友人们便半真半假地谈论如何写作关于畅销书的学术著作,可惜时至今日仍未动笔。这就难怪当这本编译的《畅销书》出现在书店柜台上,我竟破例买下  相似文献   

16.
我认识沈道鸿已经有七八年了,他是个好学不倦,敢于探索的青年画家,曾经对古代画家的作品和画论作过细心的研究,也曾经用画笔试过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东闯西闯,总想闯出一条既能推陈出新又能引起观众欣赏兴趣的路子。经过勤奋的研究和实践,他终于在“外师造化”之外悟出了“中得心源”的重要性,他认识到要想创作出真挚动人的作品,只有使“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互相渗化”。从这一契机开始,他的作品就起了变化,从单纯的“状物”逐步与“抒情”相结合,创作了一些意境葱笼、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一成就令我在阅读  相似文献   

17.
<草房子>的问世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首动听的歌谣拨动着少年甚至是成年人的心弦,抚慰着人们最柔软的心灵.作者通过对油麻地上几个人物故事的描写,将人生的生离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互助、孤独中的理解、淡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爱情汇成了一条感动的细流,暖暖地注入了读者的心田.这股暖流荡涤着千千万万颗被尘世蒙蔽的心灵,催促着我们俯拾起那久违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8.
胡泳 《瞭望》1992,(30)
幼承父训,读史书,常常有些大惑不解的东西。比如说“好皇帝”刘备临终前嘱咐儿子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堪称语重心长。东汉有名的直臣范滂,引颈受戮前对他儿子说的一番话,听来却字字悲愤:“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刘备是明主,贵为天子;范滂是名士,罪列党人:两人的地位和遭际不同,故辞别人世时的心绪也不同。刘备说得很动听,  相似文献   

19.
魏志旻 《民主》2010,(7):54-55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这则寓言有着不同的解读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抱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再次读起这则寓言,它勾起我更多的思考,也激发了我对这个故事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读《顾准日记》●宋庆森关于顾准,有这样的评论: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10年。“只因为他的思想变成了铅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