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写入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决定;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签署会谈备忘录;在重庆召开高级别国际性学术会议,共同研究抗战历史文化;《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得通过;特别是今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自2008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说起中国的抗战文化,说起战时首都重庆和大后方抗战,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2010年8月14—16日,“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北碚召开。这次会议是以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为主题,由两岸学界共同发起的第一次高层学术研讨会,也是重庆实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以来,海峡两岸学者第一次有关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3.
资讯     
《红岩春秋》2014,(7):7-7
<正>●近日,由重庆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市档案局(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共同主编的《渝台合作: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渝台合作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为主线,真实记录了该中心建立的历程、渝台合作的具体实践、有关台湾档案的挖掘整理成果,再现了重庆档案界人士在渝台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思考与探索,对于研究抗战史、民国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红岩春秋》2013,(1):21-23
2012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收集到抗战时期的珍贵图片上千张。现撷取其中部分予以展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2015年11月28日,在中国纪录片年度盛会——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中,由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选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后方》从8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抗战(文献)类作品一等奖。为此,该片总策划、总撰稿之一,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接受本刊特约记者专访,讲述《大后方》背后的故事,以及该片给重庆乃至中国纪录片拍摄带来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流砥柱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前进方向。抗战时期在重庆成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前哨阵地。在与国民党交往中,南  相似文献   

7.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在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的同时,对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重要城市进行狂轰滥炸。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重点即转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重庆成为抗战时期遭  相似文献   

8.
守望历史     
2010年8月14—16日,“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这是两岸学者60年来第一次共同探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问题,寻找共同历史认知,促进两岸文化共识。章开沅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知名教授。  相似文献   

9.
《红岩春秋》2013,(1):16-17
2012年10月20日,圆满完成了本次考察之旅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回到重庆召开了交流会。会上,团长周勇表示,“在当今中美两国的国际关系中,唯一能坐下来‘谈感情’的,只有在战时首都重庆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二战历史。”“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重庆抗战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选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重庆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中心。随之,一大批的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文化青年纷纷奔赴重庆,或创办期刊,或迁渝出版,或在渝复刊,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出版期刊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一时期,一些重庆本地出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下旬,“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一行23人来到美国,先后在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地,专访了在西方精通中日两国事务、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不久前刚出版了《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教授,著名社会活动家、飞虎将军陈纳德之妻陈香梅女士等与抗战大后方历史相关的人士,走访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等,收集保存在海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今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正式颁布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这标志着这项抗日战争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填补空白的工作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3.
郝明工 《红岩春秋》2012,(5):157-160
1937年后,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政治、文化中心均由东向西转移,在大后方形成了陪都重庆这一文学中心。在重庆,文学期刊如百花绽放,不仅数量在50种以上,而且涌现了一批包括《抗战文艺》在内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它们的出现,标示着陪都重庆大后方文学中心地位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从一座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舞台;从一座古老的军事要塞,一跃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枢。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是以陪都重庆为中心,桂林、昆明为重镇的中国抗战文学.大后方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映了战时中国文学的主体面貌,对战时中国其它区域的文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限,中同的抗日战争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的战争转为中国人民参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这一历史进程相适应,大后方文学呈现出较明显阶段性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纪录片《大后方》,这是一个酝酿了8年的纪录片项目。在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梦想;这是一部策划了5年的《大后方》,片名源于5年前的一次碰撞。当时国内许多朋友都希望拍摄这部影片,但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最后决定把机会交给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这是一部拍摄了3年的献礼力作。在2013年那个中秋的夜晚,当时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共同为它开机揭幕,鼎力相助。因此,这是一次党委政  相似文献   

17.
备受瞩目的《八人漫画联展》 在跌宕起伏的大后方抗战漫画运动中,1945年3、4月在重庆举行的《八人漫画联展》,是一次备受社会关注,民众欢迎,以及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影响深远的展览。  相似文献   

18.
<正>国民政府行政院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机关大院8号楼。国民政府行政院是依据1928年10月3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设立的,居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之首,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征借教会学校——明诚中学的办公室和医务室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办公之地。迁渝后,面对财政收入剧减、外援几乎断绝、大后方人满为患等窘境,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的要求,确定建立"以国防为中心"的战时经济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在大后方重庆创作了中国画《世界和平的信使》(又名《百鸽图》),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祝贺他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和平冀盼与友好情谊。这幅经典画作因此轰动一时,也留下了种种疑问。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政治军事中心,亦是中国文化出版与学术研究中心,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成果,如学术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因受社会局势影响,有些沦为了“断刊”。如今,经过时间的沉淀,断刊逐渐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变得更加珍贵。《史蠡》:涵盖史学、传记等内容《史蠡》,由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于1942年9月在重庆出版。有学者将该刊辑为月刊,实际刊期不详,目前仅发现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