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志敏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期军事活动的主要领导人。1934年11月,他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称红十军团)深入国民党统治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由于兵力过少,孤军深入,陷入与数倍于己敌人的苦战境地。1935年1月底,弹尽援绝的红十军团灏临危局,方志敏被俘人狱。  相似文献   

2.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 1934年7月上旬,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发起全面进攻:以北路军直接指挥的六个师向江西兴国县推进;第六路军四个师向兴国县古龙冈推进;第三路军先以四个师进占江西广昌县头陂,随后集中九个师向江西宁都县、广昌县驿前、石城县推进;以东路军为主的六个师由福建连城县向长汀县推进;南路军三个师由江西寻邬(今寻乌)县筠门岭向会昌县推进;以三个师集结于江西南丰县、广昌县,为总预备队。  相似文献   

3.
抗日先遣队东征 1934年,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蒋介石杀气腾腾,调集了几十万大军企图将瑞金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消灭。为摆脱困境,中央红军被迫突围。为了使主力能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一支北上抗日先遣队东征闽浙,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婺源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先后驻设过中共闽浙赣省委、皖浙赣省委、皖赣特委、浮乐婺中心县委、婺源县委等领导机关,留下了方志敏、邵式平、寻淮洲、关英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红十军攻打婺源1931年12月,经侦察得知,原驻防县城的国民党保安团调走,城防  相似文献   

5.
正1934年7月上旬,红7军团(途中亮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号)奉命出征闽浙皖赣4省,10月底抵达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时近4个月,行程二三千里,驰骋20余县(其中半数以上在福建境内)。他们挥戈闽西、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包括攻打省会福州和攻克大田、罗源两座县城,为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和抗日救亡伟大意义,为策应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为帮助福建地方红军游击队发展等,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志敏烈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闽浙赣苏区创始人及闽浙赣苏维埃第一任主席。方志敏、陈昭礼、黄道、徐履峻及其战友们前仆后继、共同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早期称赣东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苏维埃区域之一。在闽浙赣苏区的斗争中,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如痴,1903年1月16日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中和堂镇(现属祁东县)一贫苦农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陆军大学学习。1928年归国,曾在红四军、红五军工作,后任红十一军政委、红十军军长兼政委。1934年红军长征,他参与组建红十军团,作为先遣队北上抗日。他作战英勇,屡建战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战将。1935年1月在赣东北怀玉山区受挫被俘,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8.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长征的关系是学术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肯定方志敏等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说明他们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及其对铸就"长征精神"作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周剿”,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组成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下简称先遣队)6000余人,向阂、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为配合这次行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命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4000余人,在先遣队后交错前进,护送先遣队渡过闽江执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务,即“东线行动”。  相似文献   

11.
光泽苏区是由中央红军创建的。1933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时说:从去年到今年,中央苏区的东北方,赤化了建宁、黎川、泰宁、光泽、资溪、金溪等六七县,与闽浙赣苏区打成一片,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闽赣省。1933年5月,闽赣省成立,光泽及嗣后在光泽上观村建立的东方县同属于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的范围。12月25日,光泽苏区失陷,即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险恶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革命创造性,在闽浙赣地区创建了一支主力红军——红十军.而当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苏区实施重兵“围剿”时,方志教又表现出了极强的党性,坚决服从革命大局,充分展示了一位革命领袖的崇高境界和卓越风范.  相似文献   

13.
杨金鹏 《党史文苑》2012,(15):44-46
谭家桥战斗失利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从1934年12月下旬至1935年初,在皖南和皖浙赣边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却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先头部队离开皖南向浙江开化和江西婺源、德兴苏区转移。在将要通过国民党军设在浙江常山、江西乐平的封锁线时,刘畴西率领的主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8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向湘赣省委和省军区下达的突围转移的《训令》,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弼时,和肖克、王震一起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转移,突围西征,直至10月24日同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11月重新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师于贵州印江县木黄。历时78天、跨越湘赣桂黔省境5000多里的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是党和红  相似文献   

15.
"江西两只羊",指的是国民党赣军第九师师长十七师师长杨如轩.井冈山武装割据时期,赣军进攻朱毛红军的主力.自1928年5月与红四军交手以来,两杨所部一败再败,新、老七溪岭一战,其精锐部队被红军歼灭.江西敌军从此元气大伤,军威不振,对朱毛红军心怀恐惧,两只"羊"随之淡出军界,们遭冷落.  相似文献   

16.
闽赣根据地内的中央主力红军最早关于创建红7军团的文献资料,出现在中共闽赣省委的文件里,即在1933年5月25日《中共闽赣省委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建黎泰党的任务》中指出的:为着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建黎泰党必须深入土地斗争,深入政治宣传鼓动,动员群众,在优待红军家属的基础上去努力扩大主力红军,消灭逃兵现象,完成闽赣省创造七军团的任  相似文献   

17.
200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厅函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老区办,认定将乐县是1933年6月至1934年2月中央主力红军开辟的新苏区,属于中央苏区范围.这一函复充分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再现了彭德怀及其领导的红三军团和东方军开辟、建立将乐苏区的历史真实面貌,告慰了为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在将乐这块红土地上的无数革命先烈,极大地鼓舞了将乐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热情.  相似文献   

18.
<正>红九军团,是1933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红军第三师和第十四师组成的,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罗炳辉被任命为军团长,政治委员由蔡树藩担任。此后,红九军团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1934年4月的  相似文献   

19.
赖晨 《红岩春秋》2013,(4):40-42
俗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生活必需品,关系国计民生,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历朝历代的战略物资,盐一直被官方所垄断。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地处边远山区,大多不产盐,加之国民党的封锁,苏区一度出现"盐荒",苏区军民因此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食盐战"。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的准备工作,史学界持有不同观点,且争论较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主力红军长征前暂时休刊最晚的报纸。通过《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能够透视出主力红军长征前准备工作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