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2003年1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的最大一个历史文化特色,就是清代民居建筑群。  相似文献   

2.
资讯     
《红岩春秋》2014,(3):7-7
<正>2014年,重庆市拟在历史文化名镇范围内计划修缮项目10个,投入保护资金3000万元,重点保护铜梁安居镇东岳庙和下紫云宫、酉阳后溪镇彭家祠堂和白家祠堂等一批会馆建筑、寺观教堂和民居大院。●重庆2014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于2月12日召开。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江三峡旅游文化走廊打造等。  相似文献   

3.
唐守军  姜久军 《奋斗》2010,(12):32-33
<正>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坚持"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宗旨,大力实施"五项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五下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普及,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精品工程硕果累累。坚持"以文扬名、以文兴市",推行"产业带动文化,产业服务社会,产业促进繁荣"  相似文献   

4.
于海永 《实践》2010,(7):41-41
<正>敖汉旗是全区的文物大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中国文物地图集》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就达3409处,占到赤峰市的一半、全区的六分之一。兴隆洼遗址的发现,将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大甸子遗址被誉为"海内外孤篇"。近年来,敖汉旗委、政府把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夯实基础,创新提高,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大旗,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奋斗》2011,(3):29-30
“十一五”时期,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几年来,哈尔滨先后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获得“2008年度中国十佳文化节庆”.哈尔滨中央大街获得首批“中国历史名街”称号。  相似文献   

6.
提速对接联动发展共同打造"泛珠三角"文化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英 《求实》2005,(2):55-57
在实施"泛珠三角"全球化文化发展战略中,江西应该与泛珠三角区域内成员一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把握文化发展趋势,加强区域文化合作;突出地缘经济共性,促进区域文化融合;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产业对接;围绕区域合作主题,推进产业体系创新;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共同打造"泛珠三角"文化旗舰.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建设工程,更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福建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不小,但问题也不少.因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必须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推动各级领导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视.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解放思想,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责本投入到文物保护中来;必须重点突出,抓大放小,以点带面,解决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石阡县把推进"文化大县"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充分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让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凸显生活魅力,催生发展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石阡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近年来,石阡县把推进"文化大县"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充分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让文化增添城市活力,凸显生活魅力,催生发展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近20多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了三次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研讨对象的理论大讨论,在思想观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力促进了四川人思想大解放,加快了四川改革开放步伐。对农耕文化的批判始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研究,四川把破除农耕文化负面影响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有着历史的必然。四川这三次思想解放与农耕文化大讨论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盆地意识"、"小农意识"等束缚思想观念的意识已经逐渐被四川人所抛弃,一种贴近改革开放时代的价值理念正在成为四川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永泰县不仅风光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极其丰富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研究挖掘永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好永泰历史文化资源对提升永泰旅游品位和旅游产品竞争力,发展永泰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永泰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一要大力宣传永泰历史文化,让永泰历史文化资源"撩开面纱惊世人";二要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确立永泰历史文化旅游主题;三要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有机结合,提升永泰旅游产品品位;四是以永泰历史文化资源为素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相似文献   

11.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4,(36):26-27
正黎平翘街街区的修整以"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要求,以保护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目标,以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审慎推进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黎平翘街位于中国革命老区黔东南州黎平县德凤镇,地处县城东面,因主街中段下凹,两端缓缓翘起,而得名"翘街",因形似扁担,当地百姓又称之为"扁担街"。黎平翘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全国100个红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苏区开展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经验丰富。这些经验主要有:党的领导是苏维埃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教育是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是苏维埃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认真研究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山东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沛厚重,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曾指出:"山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对于山东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个地区的发展信心,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区域发展的前途命运。毕节试验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民  相似文献   

15.
保护和开发利用福州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彰显福州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已有保护和开发的基础上,福州市要进一步加大历史文物保护,构建全域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体系,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理顺管护权责关系,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发展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推介.  相似文献   

16.
山西历史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为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之需要,山西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变为强势,为增强我省对外开放的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山西人民走向幸福繁荣的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命题.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展开,而且要分区域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研究、培育和弘扬湖北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是加快推进湖北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马平昌 《求是》2012,(20):44-45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济宁市拥有丰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是中国文化版图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但文化名市不等于文化强市,如何加快推动文化名市向文化强市迈进?近年来,济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紧紧围绕实现"社会风尚良好、人文气息浓郁、文化事业兴盛、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目标,做好深挖文化"富矿"的大文章,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对这一问题作出了  相似文献   

19.
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文化工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镇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经验进行研究,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供有益的成功经验和避免共性问题的启示;同时,在客观地分析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状、趋势及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保护性破坏”等问题基础上,重点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显著体现。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语境,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文化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